阅读历史 |

第391节(1 / 3)

加入书签

而更让苏松二府商人们高兴的,林默珺带领的第一旅攻克登州,东南新军控制了北方航线!

这就意味着东南的货物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往北方了!

苏泽沿途慰问百姓,最后乘船抵达南京。

南直隶巡抚徐渭在南京城外迎接苏泽,见到苏泽之后徐渭立刻说道:“恭贺大都督凯旋!”

苏泽下马,拉着徐渭一起进城。

整个南京城已经大变了样子,因为苏泽提前给南直隶各州府下了命令,禁止为了迎接他而扰民,所以徐渭也没有搞什么全城戒严,苏泽看到了南京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徐渭说起了政务:“大都督,属下准备将南直隶巡抚衙门搬到城门附近。”

“原本这些衙门都在城中央,一来出城办事不方便,二来每次上下衙都会和百姓争道造成拥挤。”

苏泽点点头,南直隶巡抚衙门总管整个南直隶的政务,官吏衙役要进进出出南京城,住在城中确实不太方便。

“需要兴建新的官署衙门吗?”苏泽问道。

徐渭摇头说道:“不需要,城南光华门边上有一座五军都督府的旧军营,现在已经空置了,直接打扫一下就能住了。”

“军营中还有营房,可以作为官吏衙役的宿舍,给他们临时休息用,还能减少往来通勤的时间。”

苏泽连连点头说道:“文长做事我是最放心的。”

徐渭虽然没有扰民,但是也清理了一条偏僻的道路让苏泽通行,毕竟如今天下未定,还是需要保障苏泽的安全的。

一行人用了两刻钟时间,终于来到了南直隶巡抚衙门。

平平无奇的衙门大门,内部也只是简单清扫了一下,整个衙门也没什么陈设,比起大明官府衙门实在是寒酸了不少。

但是整个南直隶巡抚衙门非常忙碌,官员吏员进进出出,到处都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苏泽一坐下,就对着徐渭说道:“文长,东南的政务需要改革了!”

从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

徐渭并没有直接响应苏泽的话,而是说道:“那请大都督召集南直隶各知府,问一问大家的想法。”

苏泽点头说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正该如此,那就以大都督府的名义向南直隶各府下政令,让他们赶往南京共同商议政务改革的事项。”

南直隶下本来有十四州府,不过掌控在东南手里的有十二州府,徐州和淮安府还在明廷手里。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繁华的,分别是南京附近的应天府、何心隐担任知府的苏州府,申时行担任知府的松江府,由朱明起义宗室朱聪浸担任知府的凤阳府,以及李贽暂代知府的徽州府。

其他各府倒不是不重要,只是人口不如这么几府多,商业也不如这几府发达。

苏泽从北方大胜返回,就召集南直隶的知府们开会,众人自然不敢耽误,很快就齐聚南京。

这期间,苏泽通过快船得知了自己离开北方之后,京师发生的状况。

裕王登基,京师闹出的种种幺蛾子,果然以朱明皇室的德性,隆庆登基之后京师的日子还是那么糟糕。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部分人对于隆庆的评价比较高,甚至认为如果隆庆如果能多当几年皇帝再死,大明还有中兴的可能。

而实际上隆庆这位皇帝,评价还不错的原因就是他死的早。

如果万历死的早,估计也会被捧成一代明君。

隆庆登基之后,其内廷花费比嘉靖更盛。

比如嘉靖朝已经停罢的鳌山灯会,隆庆一登基就恢复了,这么一场元宵节灯会就要耗费几万两银子。

再比如隆庆充实后宫,他继位不久就暴毙也和纵欲过度有关。

而隆庆开海和隆庆新政,很多也只是嘉靖朝政策的延续,比如海禁这件事在嘉靖末年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更何况隆庆开海专门开了漳州月港这么一个通行不方便的港口,根本不是后世认为的全面开放。

所以隆庆的这么一系列操作,都在苏泽的意料之中。

当了这么多年的裕王!登基了之后还不能享受享受吗?

这样的明廷甚至不需要专门抹黑,京师百姓自然会编排出各种谣言和笑话来攻击他们。

苏泽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东南政务改革上。

之所以这么迫切,还是因为政务上人才缺口太大了!

靠着福州水师学堂的积累,再加上苏泽靠着长宁卫的班底,军事上的人才并不缺乏。

大沽会战之后,明廷在短期内也不会继续和东南爆发大规模冲突了,军事建设只需要按照原本的速度稳步发展就行了。

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张,政务上的人才越来越缺。

就连朱聪浸这种一个月上一道公文请辞的知府,苏泽都找不到替代他的人,只能让他继续干着。

众知府齐聚在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公堂中,苏泽让人搬来一张大桌子,将会议的材料印刷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