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8节(1 / 3)

加入书签

司农寺,负责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和推广新农业技术。

太仆寺,负责全国的马政和渔政。

鸿胪寺,负责对外的使臣的接待,也负责向外派驻使臣。

宗正寺,负责僧道等宗教的管理工作,负责发放度牒,确认佛寺道观主持司库等重要职位的任免确认。

在五寺之外,还有两监。

分别是军械监,负责火炮,火枪等军械的生产,军用船务生产的舰船也归于这个部门。

将作监,负责官办的矿坑、铁厂、工坊,管理官办工坊的匠官和工匠们。

以后的内阁大臣是苏泽这个大都督直接任命之外。

七部、五寺、两监的主官都通过廷推产生。

而能够决定廷推结果的人,就是内阁大臣、五部五寺两监的主官,以及都察院的御史代表。

虽然苏泽这个东南大都督拥有对廷推结果的否决权,但是内阁和各部寺监的权利已经要大大加强了。

不过与此同时,都察院也被大大加强。

御史人数从明廷的几十人增加到一百人,这些人则不是通过任命,而是各府县通过各种方式选任出来的。

身份也不限于读书人,包含军人,农夫,商人,只要能被选任出来,就可以担任御史。

都察院拥有对所有部寺监等部门的人事任免,财政支出监督审核的权利,还可以提出联合动议罢免大臣和各部寺监主官。

至于这些督察御史要怎么选任,报纸上也没有说,还要看制宪会议后的结果。

对于这个新闻,东南各阶层的态度不一。

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毕竟高层距离他们太远了。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苏泽叫大都督还是皇帝,大将军,都是东南的统治者,只要是苏泽在这个位置上,百姓并不会感觉太大的区别。

但是对于那些读过苏泽新学理念的年轻读书人来说,这可就区别大了!

从打破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再到东南推行的制宪会议,都让一些读书人想到了最近学术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西周国人暴动后的“共和”时代。

难道苏大都督真的有这个想法?

东南猜测纷纷,但是新出现的阶层,却对这个制宪会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许是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

但是这套引起东南地震的新闻,却没有在东南军政上层引起什么波澜。

因为苏泽的执政根基实在是太稳固了,军政的高级官员不是他的门生就是故友,军方更是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在一部分传统官员看来,所谓的制宪会议不过是走个过场,苏泽担任什么职位,他都是东南的执掌者。

晚了点,这章太难写了

睿智的作战计划

定国公徐文壁,在大明的一众勋贵中,算是相对靠谱的一个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他就是万历朝的班首重臣,主要工作是帮着万历代祭山川日月列祖列宗,整日在这些陵庙之间忙碌着。

祭祀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徐文壁在万历年当了那么多年大祭司也没出过差错,在勋贵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如今的定国公徐文壁,虽然不是明廷的大祭司,但是已经勋贵中资历靠前的了。

成国公朱希忠本来是勋贵第一,是徐文壁父亲老定国公一辈的人物,也带过兵打过仗。

但是朱希忠在追随上皇西狩的时候,太原兵变的时候被愤怒的士兵们打死了。

朱希忠一死,老一辈的勋贵基本上都站错队伍跟着上皇,死的死散的散。

年轻一代的勋贵中,也就只有徐文壁还算是能用的。

徐文壁在“劝说”上皇回銮京师中立下了功劳,也得到了隆庆皇帝的信任。

三十多岁的徐文壁挂帅出征,自然是志得意满,不过这位新军大臣的水平,其实也就是一般般。

徐文壁之前的两个职位,红盔将军是负责内廷禁卫的禁卫统领,红盔将军是布置在皇帝身边的最后精锐,一般都是勋贵子弟担任,身穿红色盔甲,所以叫做红盔军。

到了明代中后期,红盔军已经是内廷仪仗礼仪军队了,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护送上皇西狩的前半段,大军都是成国公朱希忠带领的。

等到太原兵变之后,大部分的禁军都留在太原或者返回了京师,上皇只带着部分亲信逃往西安,这时候徐文壁才开始真正的统领军队。

徐文壁的优点就是中规中矩,如果将他认为是军事上的奇才,那也未免太高看他了。

除此之外,徐文壁勋贵子弟的作风也很明显。

比如轻纵家奴,包庇手下,作风奢靡,喜欢排场。

这些若是安定的时候,倒是也不要紧,这样的勋贵已经算是勋贵中的乖宝宝了,大部分勋贵,比如徐文壁的亲戚,魏国公徐鹏举那样的货色,让他们统领大军铁定要吃空饷贪出兵变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