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节(1 / 3)

加入书签

苏泽一时的默然,他跟随导师做研究的时候,导师就说过大明是从成化年开始,贫富差距急剧拉开。

等到了嘉靖年间,已经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真的到了这个世界,苏泽才感觉到这两句诗句的残酷,长宁卫的百姓为了三十多两的械斗罚银走投无路,县城的富户却在吃着十倍于粗盐价格的精盐,而且还供不应求。

不就是精盐吗?苏泽微微一笑,精制食盐对于穿越者来说也是基本功了,他曾经跟随导师去过四川自贡的古盐场调研,也是知道一些精制食盐的秘方的。

“不就是精盐吗?这有何难!”苏泽大手一挥,带着林良珺赶回了卫所。

苏泽精力十足的去制盐的准备,林良珺则打着哈欠返回了百户所。

小萝卜头运气不好,正好撞上了准备去校场的林默珺。

“你小子昨夜野到哪里去了!”

林默珺柳眉横对,杀气腾腾的盯着林良珺。

“姐!听我狡辩!不,听我解释!”

血脉压制的生死关头,林良珺立刻将昨晚跟随苏泽去鬼市的事情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你说他有把握制精盐?”

福建卫所也行开中法,也就是商人向边远的卫所输送粮食,就可以从卫所获得仓钞,也就是所谓的“盐引”,然后商人就可以拿着盐引去盐场购盐,再以官盐的身份合法贩卖。

长宁卫以前也发行过仓钞,林默珺也随着父亲去过盐场,她亲眼见过盐场制作精盐的困难。

灶户要在闷热的煮场内反复搅拌加热浓缩的海水,才能析出盐晶。

析出的盐晶要兑水冲洗,再加热浓缩反复浇上卤水,才能得到没有苦味的精盐。

福建靠海,每年产出的精盐依然不足,福州泉州二府的达官贵人们就能吃光福建八座盐场所产的精盐,更不要说还有小半精盐要进贡到京师。

而灶户生活困苦,从成化年就开始逃亡不断,福建去年还发生过盐场暴乱,所以精盐价格一直都在涨。

如果真的能弄出精盐,那确实是一条生财之道啊。

晒盐

苏泽返回长宁卫之后,并没有提制盐的事情,而是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中。

上午随着九姑婆一起上早课,吃了早饭带着五个萝卜头在卫学读书。

下午就去开荒的田里照看一下庄稼,然后再返回家庙吃晚饭。

唯一的改变就是家老阿公请苏泽每个旬末,集合长宁卫的余军男丁继续操练鸳鸯阵,这样的请求苏泽自然一口答应下来。

这期间苏泽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让林良珺带自己去了卫所里的石匠家里,和老石匠借了一套石匠工具。

林良珺心中焦急,却又不敢太催促苏泽,到了月中十五的这天,苏泽讲完了今天的蒙学后,对着小萝卜头们说道:

“今天和你们家里说一声,晚上随我去干点事情。”

小萝卜头们眼睛一亮,充满期待的看着苏泽。

苏泽微微一笑说道:“你们还能再喊点人吗?”

林良珺第一站起来说道:“阿泽哥你要多少人?”

“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包在我身上,我去喊人!”

苏泽点点头,林良珺是长宁卫的孩子王,有他出面召集,肯定能找到足够的人。

苏泽又补了一句说道:“要大点的,听话的,明白了吗?”

“明白!”

整个下午林良珺都在长宁卫各家乱窜,卫所的人听到是苏泽需要人手,纷纷放心的让孩子跟着林良珺,只是嘱咐他们一定要听苏泽的话。

天黑之前,林良珺拉到了二十几个半大的孩童。

不过苏泽还是悠闲的在家庙吃了晚饭,然后让林良珺带着这些半大的孩子去家庙后厢休息。

等到了夜半三更,苏泽这才将他们喊起来,带着他们向海边走去。

“阿泽哥,今天是大潮,去海边干嘛?”

朔(初一)和望(十五)是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近似处于一直线上,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潮汐叠加的结果,使海面涨落的幅度较大。

今天是十五,也是涨大潮的日子,卫所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海边,知道今天是潮汐最凶险的时候,这时候家里人都不会允许他们夜里靠近大海的。

苏泽指着大海说道:“今日涨潮,切不可太靠近大海,等到了海边要听我的命令,明白了吗?”

“明白!”

不愧是军卫的孩子,回答倒是整齐,苏泽又对林良珺委以重任,将一把火把授予他,让他管理好喊来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靠近大海。

等到来到距离大海三百米远的滩涂上,苏泽站在海边,听着远方浪涛拍打礁石和海岸的声音,感觉到了大自然的伟力。

苏泽忍不住念起了鲁智深夜宿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信后悟出的偈语: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