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杂谈】白人男性精英、S 的现实原型、欧美强权(1 / 5)

本章与故事情节无关,只是讲述一些个人经历、情感经历、思想文化杂谈,虽然与创作过程、故事主题紧密相关,但只对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君们完全可以跳过!

一·白人男性精英与《美国杀人狂》

两周前和一个数学系的学长说起《纽约客》这个故事,我向他讲完故事梗概后,他沉思片刻,问我是否看过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aricanpsycho《美国杀人狂》。我说没看过,不过贝尔向来擅长挑剧本。他推荐我去看看,说这部电影探讨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主题——toxiasculity(有毒的男性气质)、男性间的恶性竞争、nihilis(虚无主义)、aterialis(物质崇拜)、名牌与价格标签下的空虚灵魂、肉体与authentic(本真性)人格的割裂。虽然是男性视角的叙事,但对于理解21世纪的“两性困境”很有帮助。

昨晚我们终于看了《美国杀人狂》,从主题上来说,确实与学长描述的一致,很推荐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观看。这里不剧透,但电影采用了一种黑色讽刺的手法。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纽约。男主人公patrickbatean是华尔街某投行的≈ap;a并购部的vp(副总裁)。他会和一群vp们沉迷于攀比谁的名片设计得更精致(尽管所有人的名片上都错拼了“acisitions”(并购的购)这个词,足见他们的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他恐同,却在性交时只盯着镜子里的自己,从不看他正在“使用”的女人。他出场介绍自己时,会首先报出自己豪华公寓的地址,而非自己的姓名,即便后者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识别特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被标签化、品牌化、肤浅化、表面化,而真正的个体性、本真性则被彻底抹除。

电影改编自breteastonellis的同名小说,我借到了这本书,目前在读。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有两句话,我认为精准地点出了主题:

“thereisanideaofpatrickbatean,kdofabstraction,butthereisnoreal,onlyanentity,thgilry,andthoughihideyldgazeandyoucanshakeyhandandfeelfleshgrippgyours,isiplyanotthereyselfisfabricated,anaberrationiaanon-ntnthuanbegypernalityissketchyandunford”

(patrickbatean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抽象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我”。真实的“我”并不存在,只有一个虚幻的躯体,一个幻象。即便我掩饰我冰冷的目光,即便你可以握住我的手,即便你能感受到我血肉的触摸,但我其实并不在那里。我的自我是被人为建构的,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存在。我是一个无依无附的人类个体,我的个性模糊不清,从未成型。)

“therewasn’taclear,identifiableeotionwith,exceptfreedand,possibly,totaldisgtihadallthecharacteristicfahuanbeg—flesh,blood,sk,hair—butydepernalizationwastense,hadgonedeep,thatthenorabilitytofeel passionhadbeeneradicated,thevictiofaslow,purposefulerasure”

(我的内心没有清晰可辨的感情,除了贪婪,以及彻底的厌恶。我拥有作为人类的一切特征——血、肉、皮肤、毛发——但我的去人格化已深入骨髓,彻底剥离,连最基本的同理心也被抹去,成为一场缓慢而蓄意抹杀的牺牲品。)

《纽约客》并不以男性视角的探讨为核心,因此对这一议题的剖析难免浅尝辄止。总之,对此有兴趣的小伙伴,非常推荐《美国杀人狂》的电影和小说。我们习惯于用衣着、穿戴、品牌、价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却逐渐丧失了真正坐下来、深入交谈、慢慢理解另一个人的本真人格的能力。这或许是当代社会最令人悲哀的现象之一。

小说里有一个情节,是batean在公寓电梯里遇见演员tocruise(没错,就是他)。因为cruise住在公寓顶层的penthoe,并且社会地位比batean高,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比batean强,是个“alpha”,并且把batean衬托成了beta,所以batean在整个场景里非常自卑。

比较搞笑也很颠的是,贝尔说他在塑造batean的时候,部分灵感源于tocruise和davidletteran的一次访谈,因为cruise在整场访谈里的语气、表情、举止都是那种很绅士,很有风度,很friendly的,但他双眼里空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