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5节(2 / 3)

加入书签

熊况就知道,西班牙人已经在研究东南的火炮,奥斯曼商人也已经偷偷开始走私东南的火枪了。

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永远存在,但是像攻打安南这样拥有技术代差的战役,以后会越来越少。

俞大猷说道:“如今草原上已经有火器了,这种趋势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打仗还是回到最古老的问题上,练兵。”

俞大猷说道:“无论是什么样的武器,都是需要人来操纵的,这一点我相信技术无论怎么变,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想要打仗,最后还是要落在练兵上!”

俞大猷这番话,让熊况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些时间,他一边总结自己练兵的经验,却总觉得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惑。

今天和俞大猷交流了一下,熊况才觉得醍醐灌顶,那些困扰他的问题终于有了解开的曙光。

打仗这件事还要落实在练兵上的,技术和军事理论的进步,也最后要靠人来执行。

他恭敬的说道:“请问俞将军,何以练兵?”

俞大猷微笑着说道:“其实历朝历代的兵书中说的很清楚了,就是——‘选锋’二字。”

定草原

俞大猷说道:“我看话本上曾经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我看这说法对也不对。”

“要我说,那就是三军不易得,一将也难求。”

“这天下之难事,就在于练兵。”

“打仗最后还是要让人来打的,熊旅长,你久在军阵中,应该知道打仗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要你说,能支撑士兵们在前线战斗的,是什么?”

熊况毫不犹豫的说道:“学生以为是纪律。”

熊况已经被俞大猷折服,用弟子的礼仪来对待俞大猷。

俞大猷说道:“纪律是很重要,从秦汉以来军中就有督战的军法官,凡是作战后退的都被会军法官斩杀,但是用严酷的惩罚来督促军队只能维持军队的纪律性,却无法驱使士兵出动冲锋。”

熊况想了想也点头认同,他又问道:“是大都督所说的教育吗?让士兵们明白为什么而战,让士兵们懂得为国为民而战?”

俞大猷摇头说道:“这一套家国认同,对于军官自然有用,但是很多普通士兵字都不认识几个,根本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认同感,你要让所有士兵都能有这种想法,何其难也。”

“请赐教。”

俞大猷说道:“一丝血勇罢了。”

俞大猷指着手下冲刺的骑兵说道:“士兵们在战场上作战,支撑他们就是一丝血勇罢了,这一份血勇让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拼死冲锋,能够让他们死战不退。”

“但是血勇这个东西,是会消退的。”

“如果你在的队伍中,次次只有你一人冲锋,剩余的九人都在后方观望,那你能冲几次呢?下一次你还会继续冲锋吗?”

熊况想到自己军中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他摇头说道:“若是次次就一个人冲锋,那几次之后就不会冲了。”

“是啊,次次都是一個人冲锋,这个人如果不战死,那几次之后他也不会冲锋了,而且我东南计算战功的时候,多是以参谋处对整体作战进行总结,很少会嘉奖到某一个具体的士兵,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候,带头冲锋的士兵和躲在后面的士兵,是不会有太多的军功差距的。”

熊况连连点头,大都督苏泽取消了很多旧军队陋习,比如让前线军官勘定军功的权力,被转移到战后复盘的参谋手上,这一方面确实减少了前线基层指挥官拉帮结派,争抢军功的情况。

但俞大猷所说的“大锅饭”现象也在发生。

俞大猷说道:“所以要选锋,所谓的选锋,就是将精锐士兵选出来组成先锋营,这个先锋营中的士兵,都是有血勇敢打敢杀的勇士,当所有人都是勇士的时候,大家就会你追我赶的冲锋。”

熊况看过去,只看到在训练的队伍中,有一支装备和战马都明显更好的骑兵队伍从大部队中冲了出来,然后迅速的冲过一条小河,和后面的大部队拉开了差距。

俞大猷说道:“选锋就是要选兵尖子,而选出来的兵尖子一定要给予荣耀和特殊待遇,让这个团队成为整个军队都向往尊敬的队伍,这样才能选出更多的兵尖子。”

“以我这些年打仗的经验,其实真正的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时刻,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一场战争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准备那个时刻,或者战胜之后的追击和战败后的逃跑中。”

“而别看什么规模的战争,最后决定战局的往往也只是很小的一批人打的很局部的一场战争。”

“一支万人的军队,只需要千人甚至几百人的兵尖子打开局面,就能决定最后的战局。”

“十万人层次的战争,最后决定战局的也可能只是一场千人规模的对决。”

“不能将兵尖子留在普通部队中,那会消磨他们的锐气,让整个军队都失去活力。”

“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