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7节(2 / 3)

加入书签

陕西,秦王府很快就汇总消息,打听到了郭朴派遣儿子郭定山向西边布置补给的确实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老秦王立刻召集了手下的管事的开会。

利益集团的首领的利益,并不能代表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

这一点在政治实践中可以说是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很多利益集团的首领却总觉得自己口含天宪,能够掌控世间的一切。

秦王显然也是这么想的。

作为宗室,秦王府不能投降,甚至没办法逃走,因为离开了陕西他在明廷和东南都没了根基,所以秦王府最好的下场,就是和当年的景王一样,保住一条命。

但是养尊处优几十年的富贵又怎么可以放弃?

但是秦王府麾下的管事的,他们和秦王的利益并不捆绑在一起。

他们是王府商人,东南好歹讲究四民平等,这其中不少商人都是为了获得秦王府的特权,而投献到秦王府下的。

很多人平白就要上缴一大笔利润给秦王府。

以往可以靠着秦王府谋取更大的利益,如今大厦将倾,自然是树倒猢狲散了。

秦王府议事没有任何结果,但是这些商人却商议出来了结果。

十一月十八日,第五旅在潼关之前大炮齐鸣,足足轰炸了整个潼关阵地一天,倾斜下来的炮弹几乎要将这座古老关隘给轰平了。

陕西新军吓得躲在城墙前后的堑壕中,就连前线指挥所也迁移到了地下。

与此同时,大散关方向也出现了东南山地骑兵的猛攻,虽然靠着地形优势挡住了进攻,但是第七旅的山地炮火依然给大散关的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天,炮击依然在继续,进入工业时代的战争让士兵们无法燃起勇气,只敢躲在堑壕中等待敌人的冲锋。

今天的冲锋依然没有来,东南的大炮轰到傍晚,将昨天夜里紧急修筑的一些防御再次轰平。

前线守军持续发出求援信,郭朴立刻召集手下将士们开会,商讨支援的方向。

如今郭朴最精锐的军队,分别是陕西明军第一镇和第二镇,第一镇郭朴亲自担任统帅,驻扎在西安。

第二镇则是女婿宁远担任统帅,驻扎在西安以东,距离潼关不远的地方。

军议同样是没有结果,郭朴手上的军队想着撤退,不愿意去支援大散关,但是抽调潼关方向的第二镇,那潼关又要立刻崩盘。

可是如今东南根本没有冲锋,现在无论是逃跑还是投降都太早了。

进退两难啊!

仿孝文帝故事

就在这个时候,前线的第一镇一封又是一封的求援信件送到西安,要求郭朴出兵援救。

而郭朴却在准备撤往兰州,试图撤往陇右继续割据。

各方势力在郭朴身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吵的郭朴是头晕脑胀的。

这一边前线的宁远发来求援,需要后勤和人员补给,再不补充就要丢失潼关了。

那边,仇元山又在大散关发求援信,坚持认为东南贼军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略,攻打潼关的根本不是主力,东南的主攻方向是大散关一带,如果再不支援那关中的东南贼军就要杀入关中了。

而郭朴正在准备撤往兰州,但是他一直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军马突然短缺了,粮仓发生火灾了,准备好的补给丢失。

郭朴为此自然是大为恼火,派出自己的亲信郭定去查看,可是短期内也调查不出结果来。

等到十一月底的时候,潼关的外墙终于被东南新军轰塌,本次陕西战役最残酷的一次战斗打响。

最后明军虽然艰难守住了的潼关,但是自身损失人员极大,而火药炮弹更是消耗一空。

这一仗过后,郭朴也下定了决心,陕西是绝对守不住了,那就带着军队前往兰州吧。

但是要怎么带领军队前往兰州呢?郭定提出了一个方法。

他首先在陕西报纸上渲染了前线的残酷,说明了潼关一线的巨大伤亡,然后带领全部精锐尽出西安,要轮换下损失惨重的女婿宁远一部。

这道军令自然在陕西明军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不满,谁都知道东南贼强盛,现在去守潼关不就是拿命填吗?

郭定的计划是带领大军离开西安城之后,就仿效北魏孝文帝的旧事。

当年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的时候,鲜卑内部的贵族也很反对,孝文帝打出了和前秦苻坚一样的南征口号,带领百官公卿武将们“南征”。

因为苻坚的教训,北魏内部反对南征的声音也很巨大,等到了洛阳的时候,孝文帝就提出不再南征,但是要迁都洛阳。

这时候百官群臣也只能赞同了。

用郭定的话说,“士兵们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郭朴觉得这个计划非常好,可是他忘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