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6节(2 / 3)

加入书签

是普通市民能有的。

军工坊又能接触到各种武器和武器原料,这些工人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要远强于普通人。

顺天府的衙役们曾经想要冲进雇工的宿舍区域来抓人,可是都被有组织的雇工们给打跑了。

后来顺天府还想要请求军队来镇压,雇工们更是直接拿起武器,堆起了街垒来对峙,甚至断绝了王恭厂的火药生产。

最后的结果是顺天府对于雇工的城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不会派遣衙役进入这里抓人,而这些雇工也不离开这里。

城南的工坊区域,在颜钧的领导下,已经成了一个自治类型的社区。

社区内部的争端,颜钧和有威望的社区元老会商议解决。

社区有什么需求,也会集资派遣商人出去购买。

同时社区还有一些自助的功能,比如集中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工人,帮着其他工人照顾孩子,又比如提供一些互助的餐食。

在这个诡异的乱世中,原本最贫穷的京师城南,反而成了最安定的地方,不少人都想要进入城南定居,都被社区自己组织的巡逻队拦下来。

佟安提着书,和社区自卫队打了招呼,走进了城南工坊区。

诛心,出版大明实录

颜钧穿着一身短打的工作服,盘坐在地上给一名雇工维修工具。

佟安安静的站在边上,等到颜钧灵巧的将工具维修好,这才将要送上的古籍递给颜钧。

雇工拜谢了颜钧,这才离开了这间简陋的木屋。

翻开佟安送来的书,颜钧说道:“这是宋代的善本书吧?如果是几年前恐怕要卖上高价。”

佟安点头说道:“我听国子监藏书阁的前辈说,这本书据说是当年小阁老严世蕃买下,捐赠给国子监的。”

颜钧合上书说道:“兵灾连连,不知道有多少古籍要绝版了。”

佟安也跟着叹息一声,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烈火烹油的时候,官员和富人才会追求这些古籍善本,开始附庸风雅。

等到乱世的时候,这些书籍还不如能够烤火的柴火。

国子监的藏书阁就是如此,国子监被改为军校之后,这些军官和士兵对于古籍没兴趣,但是没人好好维护藏书楼了。

甚至藏书楼一楼的书籍都被扔到了操场上,将藏书楼改为存放武器的武库。

佟安不忍心这些古籍损毁,贿赂了看守藏书楼的士兵,才将这些古籍从国子监带出来。

一部分他送给了王世贞,一份则送给了颜钧。

颜钧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扔在一边。

“书是好书,就是文中的内容没什么新意。当年王师就说过,今人是站在古人身上看待世界的,如果从眼界开阔来看,今人才是古人。”

“所以王师主张文不如新,当年我还反驳过王师,现在看来还是我迂阔了。”

佟安想了想也点点头。

在苏大都督改进印刷机之前,搜集古书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在苏泽读书的时候,一套参加科举的参考书《四书五经大全》,就足以让一个普通人家破产,苏泽在卫学读书的教材,一部分是白知县捐赠的,一部分就是他自己抄录的。

那时候除了书籍贵以外,书籍也相当的少。

除了科举有关的书籍,县城书铺会进购一些,唐宋古文,秦汉歌赋,先秦散文这些东西,普通读书人根本接触不到。

可是自从苏泽改良了印刷机以来,书籍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识字人口的增加,各类书籍也有了市场,书籍出版也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行业。

以前被藏书家束之高阁,当做传家宝贝的书籍,使用印刷机再版印刷,一旦畅销就能赚到大把的银元。

各种善本孤本的书籍被印刷,读书人的眼界也提高了。

新一代在印刷机时代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视野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不仅仅从古人的精选文章中得到养分,也从苏泽为首的文坛宗师,学术大家的新理论中得到养分。

特别是在半年前,苏泽突然宣布要将全套的《永乐大典》刊印,免费给出版商复印出售的消息传开,更让天下读书人侧目。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编写的一本大典,对标的是南朝《昭明文选》,收录了明初从各地搜集的各种藏书,汇编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大殿。

从明初开始,就不断有大臣请求皇帝,刊印永乐大典。

但是历代皇帝都将永乐大典视作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同时也出于一些政治目的,将这部大典看得死死的,只有进士中最优秀的翰林官,又或者内阁重臣才能看。

苏泽上一次进京,从紫禁城中搬走了全套的《永乐大典》,然后苏泽就组织国子监的读书人校对排版,历时三年的时间,将这套《永乐大典》全套刊印出版!

也是因为东南要出版《永乐大典》,所以各地的藏书家纷纷要将自己收藏的书籍出版,因为《永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