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7节(2 / 3)

加入书签

不好过,如今京师物价飞涨,很多军工坊都已经停产,恐怕没办法给父亲支援是这个原因。”

陈以勤也有自己的情报,他虽然知道儿子说的是实情,但是比起河南的得失,明廷这个态度明显还是敷衍自己。

陈以勤说道:“若是山东被攻击,李成梁也会如此吗?还不如当我们河南是外人!”

“朝廷那边是彻底指望不上了,为父今天就要前往睢阳视察前线,东南贼要攻打河南,睢阳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只要守住睢阳,我们就还有机会。”

徐州,陈璘正在和麾下的中层将领和参谋们做最后的战略动员会。

李言恭也坐在其中,他的炮兵团也暂时并入第五旅,用于攻打睢阳的战役。

到了这个地步,具体的战术已经开过无数次研讨会了,根本不需要陈璘多说了。

陈璘这一次开会的主要讨论的就是整体战略的问题。

“大都督的文章说了,现代的战争,最要摒弃的思想就是‘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种战略投机的思想,也是对自身战略不自信的想法。”

“总要想着一场战役消灭全部的敌人,总想着通过一次战役全歼敌人主力,总想着一仗就让敌人屈服投降,这种做法在面对比较弱的敌人的时候是可以的,但是面对河南明军的时候是行不通的。”

李言恭认真的听着,他参加过的战役都是对广西和安南的战役,也就是东南欺负周边的碾压性战役。

这些土著虽然作战意识不错,但是装备上和东南有代差,军事思想更是几乎没有,所以打他们就和虐菜一样,只要全歼对方主力,对方就会投降。

但是陈璘长期以来都是在徐州,和最精锐的明军对峙,他对于明廷新军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了解的,是对明廷作战的绝对专家。

而陈璘性格稳重,所以才被苏泽安放在徐州,而陈璘也没有辜负苏泽的期望,每一次的作战都表现的不错。

陈璘继续说道:

“和明廷这样的对手作战,有时候比拼的都不是前线的一两场战役了,而是比的综合能力。”

“后勤补给能力,兵员补充能力,修复前线战壕的能力。”

这怎么和高务观的后勤学说这么相似?

李言恭想到好友的理论,没想到陈璘竟然是高务观后勤学说的支持者。

陈璘继续说道:

“在河南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后勤。”

“而深入敌人境内作战,后勤补给也是最大的问题。”

“而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却暴露在北方的威胁中。”

陈璘说道:

“你们见过潮水吧?”

众人纷纷点头。

“现代战争,就是一波波的潮水冲击,我们的第一波攻击一定是最强的,但是如果不能立刻攻下睢阳,那敌人的反击就会开始。”

“想要冲垮敌人,就必须要用源源不断的潮水冲击,才能将海堤冲垮。”

“所以大家要和士兵说清楚了,杜绝军中速胜的想法,而且我们的后勤补给问题,也会极大的影响我军战力。”

陈璘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了河南的简单草图。

“攻打睢阳,我们的补给线只有一条,那就是沿着汴水向西给前线运送补给,这条官道本来就被明廷破坏了,而且这条官道还暴露在山东明军的进攻方向上,如果山东明军袭扰我们的后勤补给,那会对前线造成巨大的压力。”

“如果分兵护卫,那会减少前线的兵力,那样子就不能给前线足够的压力了。”

原本弥漫于军营的乐观情绪,被陈璘的几句分析迅速扫空。

李言恭也不由的感慨,时代真的变了。

古代军事作战,要求的是指挥官的决断,所谓的庙算之道,就是评估己方和对方的实力,寻找敌人的破绽击溃敌人。

而如今的将领作战,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战争中影响胜负的因素也太多了,已经不是某一个天才将领就能掌控全局的,必须要进行科学分析,群策群力才能制定稳妥的方案。

陈璘的风格是稳健,但是这样的缺点就是战争会拖的很长,战争时间长则会造成了很多的变数,因此陈璘对于麾下参谋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制定出各种情况的预案。

李言恭这个炮兵团长也是如此,他要熟记各种预案,还要带着手下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三月三日,陈璘终于完成了全部动员,集结全军向河南杀去。

弹幕徐行战术

李言恭在陈璘军中,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陈璘带兵打仗的风格,就是一个稳。

行军推进,设置补给路线,所有的计划都有两套方案,甚至还有第三套补救的方案。

而陈璘对于炮兵火力补给的要求更是高到了极点。

比如他要求第五旅的炮兵携带别其他旅多两倍的弹药,并且要求后勤能从徐州的后勤能在五日内将炮弹补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