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6节(2 / 3)

加入书签

七成的人被淘汰,最后留任的言官只剩下十几人。

李成梁第二个动作,就是将国子监改成了京师陆军学堂,监生的待遇和言官一样,要留下来从军必须要通过军训,就这样,大量监生被赶出了京师。

第三个动作,则是山蒿先直接冲进了京师各大报纸的编辑部,然后接管了所有的报社。

所有的印刷机都被搬走,由原来的《山东新报》和所有的报社合并成《明报》,各省的地方报纸全部取缔。

等处置掉了三个让李春芳下台的罪魁祸首之后,李成梁又开始改组明廷。

六部之中,兵部和工部合并,组成军机部,由李成梁亲自担任尚书,这个部门负责军事训练和装备的生产,掌管明廷控制的军事作坊。

吏部、户部不变,礼部则和刑部合并,组成法部,专门负责司法事务。

明廷大量的官员被裁撤,军机部的职权则大大的加强。

军官晋升,军事训练,后勤补给,军队调动,全部都被抓在这个部手里,而整个明廷则被改造成一个战争部门。

苏泽看到了李成梁的举措,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所有文官改革失败之后,激进的军政府果然出现了。

不过一个军事强人的出现,却不代表明廷就能团结起来。

李成梁只是压下了明廷内部的矛盾,抢夺了原本属于文官的利益给军方,获得了支持罢了。

苏泽轻敲指节,不能让李成梁这么舒服。

睢阳

苏泽看着地图,目光落在了一座城市上。

陆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推兵线。

就算是出现了机动化部队的二战,保障后勤路线的通畅依然是重中之重。

甚至现代军队比古代军队还要更依赖于后勤补给,因为古代军队的武器和食物都可以直接抢劫,但是现代军队的武器弹药必须要通过己方补给,甚至无法使用敌方缴获的补给品,因为武器的制式不同。

因为保障军队后勤的重要性,所以在军队作战的时候,就必须要控制沿途的重要节点。

因此在地图上,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战略要地”。

有些省份的战略要地被攻破,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就能迅速拿下。

比如武昌对于湖广就是战略要地,拿下了武昌之后,就有了进攻江汉平原的支点,再控制襄阳和荆州,就能控制整个湖广。

又比如剑门关就是四川的战略要地,控制剑门后就可以对蜀中居高临下,随时能够进攻蜀中的各大城市。

而河南这地方,作为古代狭义上的“中原”地区,战略要地也是历史悠久。

从南直隶进攻河南,就有一条古代自古以来的路线。

睢阳。

不过现在这座城市已经换了一个名字,在嘉靖二十四年的时候已经改名为商丘了。

商丘,也就是睢阳,自古以来就是把守关中门户。

楚汉争霸的时候,虽然就是汉高祖刘邦死守的堡垒,是进攻淮北的重要节点。

而睢阳最著名的战役,是唐代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死守了睢阳,牢牢挡住了安禄山南下的军队,保障了江南和关中的经济主动脉,从而最后耗死了安禄山父子。

张巡用一城之人守住了十几万的安庆绪叛军,后来城破张巡被杀,他坚定守城的能力被誉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将,而他的气节也被后人称颂。

但是睢阳之战的战略意义,后人却很少知道,甚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睢阳之战可以称做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还是因为睢阳在地理上的战略地位。

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主要分成了两段。

京杭大运河称之为国运工程,隋炀帝虽然急于求成,但是这条运河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战略地图的重要工程。

京杭大运河从扬州北上,在出江苏的时候分成了两段。

继续向北的这一段,就是从元到明乃至于到清都非常重要的漕运通道,江南的赋税和粮食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运输到京师。

可以说如果不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京师是不具有成为政治中心的地理条件的。

正是这条大运河,让京师也能通过大运河搜集江南的物资,也能让京师的命令和军队能迅速开进江南,连接了京师这个政治中心和江南这个经济中心。

但是在隋唐的时候,京师并不是国家的都城,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北段的目的,是为了当年攻打高句丽,运送军事物资的。

在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关中,所以从徐州向西的大运河西段,才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最重要的航道。

睢阳,就在这条航道的重要节点上。

睢阳靠着汴水,是汴河漕运的重要节点,在唐代的时候,江淮的粮食都要经过睢阳运送到关中。

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在攻下了洛阳之后,依然无法攻克关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大唐朝廷还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