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7节(2 / 3)

加入书签

国子监中的年轻人没有功名,对现状是最不满的,而且年轻人容易被煽动。

所以在汉中丢了之后,李春芳就要求封锁了国子监,并且要求国子监不停的上课,加强了对国子监的考勤。

可李春芳还是没能压住国子监,在邹元标和赵南星的串联下,国子监组织了罢课活动,抗议中书省无能,先后丢失汉中和四川,要求李春芳和之前高拱一样,承担责任辞职下台。

李春芳接到消息之后,全身都在颤抖,他立刻召来了顺天府府尹,要求他去镇压国子监的罢课。

可是结果是国子监的罢课还没能压住,科道言官们也开始集体上书,要求中书省处罚陕西总督郭朴,追究他的罪责。

紧接着各地督抚也纷纷上书,新军大臣李成梁和河南巡抚陈以勤,也弹劾陕西总督郭朴的罪责,要求朝廷罢免他。

李春芳这下子明白了,自己已经大势已去了。

他和郭朴并不算是铁杆的盟友,但是罢免郭朴已经是一个信号。

这表示他的反对者们已经联合在一起了。

如果自己罢免郭朴,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要问罪中书省了?

如果自己不罢免郭朴,那接下来更是要说中书省懦弱无能了。

反正无论怎么做,李春芳已经失去了言官和地方督抚的支持了。

最后压倒李春芳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皇室。

垂帘听政的李太后下旨,询问丢失四川的原因,并且要求中书省广开言论,讨论明廷这几次失利的责任。

这下子李春芳知道大势已去了,虽然皇室在前后三任的努力下,已经变成了吉祥物。

但是在法理上依然有号召力,而且李太后的旨意是要求广开言路,这也是符合大明政治正确的。

事到如今,李春芳知道自己如果不下台,那就要有人给自己体面了。

李春芳上书明廷,以自己病重为由,请求辞职。

又一个中书丞相倒台了。

李成梁入京

李春芳的倒台和他的前任一样的迅速。

但是在李春芳倒台以后,明廷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李春芳倒台之后,谁还能出任这个中书丞相?

这下子,那些上书要求李春芳倒台的国子监监生们傻眼了,言官御史们也傻眼了,密谋倒李的督抚和朝廷大员傻眼了,皇太后李氏都傻眼了。

整个大明朝廷,竟然找不出一个威望上可以成为中书丞相的人了?

还真没有。

这一点就很很尴尬了。

如今整个明廷中枢,嘉靖朝廷留下来的名臣,几乎都已经在政治斗争中出局了。

而嘉靖朝的这些名臣,从严嵩到徐阶,从徐阶到高拱张居正,这一个个都是顶级的手腕和能力,就算是大家都看不上眼的李春芳,好歹也还能算个凑数的。

李春芳往后呢?

由于这些嘉靖名臣太过于闪亮,几乎压制了其他官员的光芒,在李春芳之后,甚至整个明廷都找不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听过的大臣。

李太后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在李春芳下台之后,谁能执掌大明的国政。

李太后坐在垂帘后,用手死死绞着手帕。

她此时无比后悔,为什么要听信了父兄的谗言,罢免了李春芳。

李太后并非是什么名门望族出生,见识能力也极为有限,她想要也没有吕后武则天那样的野心。

朝廷大臣上的奏章,她都没有办法读懂,不要说什么干涉政事了。

能力不够好吧。

吕后是什么人,和汉高祖刘邦一起创业的,而吕家本身就是大汉开国元勋。

武则天的家族其实也不差,更重要的是唐高宗可是手把手带她了很多年,她也是逐步学习治理国家的。

李太后的丈夫隆庆皇帝,自己皇帝都没有做明白,就驾鹤西去了,李太后要怎么去处理明廷这么一个烂摊子。

而小皇帝这个岁数,就更不要说了。

上皇已经病重,能不能熬过今年都不好说。

至于太监?

那也要看看谁有没有本事做权阉啊?

如今兵权和政权都在外朝官员手里,太监就连皇宫都守不住,皇权衰落成这个样子,冯保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看到外朝大臣都点头哈腰的,怎么可能出现弹压群臣的权阉啊。

外戚?那就更不要想了。

李家父子还背负着毒杀上皇的恶名,做做生意也就罢了,他们也没有能力参与朝政。

但是政治上,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李春芳已经被罢免了,那不可能再让他出来了,换人是必须的了,但是到底换谁?

李太后召集中书省和六部大臣,以及六科都察院的言官御史,再加上在京的勋贵,以及李氏父子和陈太后的弟弟这几个外戚,一同商议继任者的人选。

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参与了倒李的活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