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2节(2 / 3)

加入书签

这种能即时通讯的设备意味着什么,这甚至可以说是能改变一切的伟大发明。

但是什么事情都要讨论成本。

电报的电线需要使用铜线,为了防止信号干扰还需要包裹上绝缘材料,需要木杆子将电线架在空中。

修建一条南京到苏州的电报线路,成本上和修建一条公路差不多。

什么样的信息,能够值得如此高的传输成本呢?

军事消息?

前线打仗的时候不可能随时铺设电报线路,临时铺设的线路也很容易被切断,这个问题在稳定的无线电发明之前都没能解决。

如果没有连接各大城市的电报网络,那电报能够传递的消息有限。

而无法证明电报的价值,那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建设覆盖全国的电报网络。

苏泽当然可以用大都督的权威来推进电报网络建设,但是如今东南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

比起电报来说,东南官府还有更多需要花钱的地方。

于宗远看着苏泽发愁的样子说道:

看到苏泽如此发愁的样子,于宗远立刻涌上了想法。

反正自己的钱也多,既然大都督发愁,众大臣们都不看好电报的效益,那不是正说明这电报是亏本的买卖吗?

既然是亏本的买卖,又是大都督想要建设的东西,自己完全可以大把的投入啊!

于是于宗远立刻说道:

“大都督,如果您愿意授权,我愿意出资建设电报公司!”

“你要办电报公司?”

苏泽看向于宗远,他没想到第一个支持自己的竟然是于宗远这个商人。

于宗远的话打开了苏泽的思路!

是啊,自己光想着电报的军事和政治用途了,忘记了电报的商业用途了!

苏泽听说松江府的商人们,会花费重金专门派人在上海证券中心打探消息,为的就是当天证券中心的股票和公债实时价格。

东海贸易公司的股票,已经成了东南最受欢迎的投机品。

各地的商人们,会根据上海的股票价格进行交易。

股票的狂热甚至蔓延到了整个南京,以至于苏泽都在忧虑,东海贸易公司的股票会不会变成历史上英国南海贸易那样的泡沫。

好在证券中心的庞新跃是一个稳重的人,他对于打击投机还是不遗余力的,为此也出台规定限制了股票交易的频次,对于金融骗局更是加大力度打击。

也许先以商业模式来推广电报公司,还真的可行?

入蜀通道(感觉中招了,今天请假欠一千字)

电报除了股票,还有就是银行结算了。

各地驿站和市舶司设立的银行,可以进行跨行结算,但是跨行结算的安全性和时效性一直都是个问题。

经常会出现商人们已经到了另外一座城市,但是结算的票据还没送到。

如今也发生了有人串通传递结算消息的驿站,伪造提取转账的案件,这又让各大银行增加了票据核验的流程,每一条转账的消息,必须通过两条路线传递核验,完全一致才能放款。

这也影响了银行的结算效率,有些着急做生意的商人又开始使用现金了。

看着苏泽发愁的样子,于宗远认为建设电报公司也不会亏太多,于是说道:

“大都督,如果您放心我,就让我先在苏州和松江之间成立一家电报公司,传递两个城市之间的消息。”

于宗远的盘算是松江府和苏州之间的距离不远,应该也不会亏太多。

苏泽看向于宗远,难道他也看到了在铁路沿线建造电报线路的优势了吗?

既然如此,那就先让于宗远试试,用商业行为来推广电报。

只要建设电报线路能够取得一定收益,那内阁应该就不会反对建设电报网络了。

只要电报网络建设起来,苏泽相信整个电报系统一定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想到这里,苏泽对于宗远说道:

“既然于兄有意向投资,那我让人将电报的技术专利都给你,你找几个人来负责这个项目吧。”

接下来苏泽带着于宗远参加了家宴,等到于宗远从大都督府出来的时候,老管家颇为激动的说道:

“要不还是咱们家公子和大都督亲近,老仆听说大都督很少留宴的。”

于宗远也有些微醺,今天苏泽家宴难得喝了点酒,据说是南洋那边传过来的甘蔗酒。

这种酒度数不低,喝起来却甜腻顺滑容易入口,于宗远一不小心就喝多了。

他撑着老管家说道:

“那是,本公子和大都督可是老交情了,这次大都督交给我的重任,一定要完成!”

紧接着于宗远又开始发愁。

今天苏泽给他将的电报原理他一句话都听不懂,而且如今的东南,根本没有人懂苏泽说的这些技术。

就算是大都督府提供全部的技术资料,于宗远这个学渣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