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4节(2 / 3)

加入书签

收入,这种地方根本没有占领的必要。

甚至在抑制商业的儒家文化中,就连贸易都是没有价值的。

明廷可以放弃大员岛不开发,朝鲜也可以将济州岛上的居民都迁走,统治的稳定性甚至超过对领土的需求。

高务观对着俞大猷说道:“将军,时代变了。”

“草原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需要花费军事力量,只投入维持稳定而没有收益的累赘了。”

“草原的羊毛,可以成为毛纺织工坊中的重要原料,草原的肉类,也可以运送到中原的餐桌上。”

“草原的人口,是东南商品重要的市场。”

“更不要说,这片土地下的矿产了。”

俞大猷连忙点头。

草原上矿产资源丰富,俞大猷就在五原城附近发现了铁矿和煤矿,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矿藏。

高务观说道:“领土和人口,将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

“而在未来,战争比拼的也不是某一个将领的领导能力,而是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和后勤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依靠广大的人口和庞大的领土,这就是大都督所说的战略纵深。”

“大都督曾经断言过,以后的时代,就是大国的时代,也就是列强的时代。”

“只有人口足够多,领土足够大的国家,才能够主导世界。”

“以后的世界,只会分成列强和非列强,列强以外的国家,都只是列强的棋盘和倾销市场。”

“而在列强时代落幕后,能够主宰世界的,必然是国土最大,科技最先进,人口最多的少数几个大国。”

“所以大都督才如此重视将军开创的局面,这也是大都督如此重视草原的原因。”

“俞将军,我们需要让草原更有价值。”

进攻学说

再次打通西域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高务观并不觉得这个目标很遥远。

西域本身就是第一个地理概念,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战乱舞台。

即使是如今的西域霸主瓦剌人,也不可能和中原王朝一样,控制整个丝绸之路上的所有地区。

在唐代的时候,留守酒泉的归义军,就靠着一座城市控制了西域很久。

如今五原城还有东南背后支持,还拥有更厉害的科技和更强大的武器,高务观相信一定能够打通西域,建立新的路上丝绸之路。

甚至高务观还有一个想法,他从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

如果能够建造一条铁路,连通整个草原,串联西域所有的王国,直接将货物运送到中亚。

那帝国的西部边疆,只需要一座城市就能完全控制,草原将会永远的成为中原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

路还是要一步步走,高务观抵达五原城后,立刻开始实践自己的后勤学说。

高务观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比拼的不再是一场战役的成败,而是谁能够拥有更好的后勤,更强大的动员能力,谁能将士兵和武器弹药送到前线。

高务观认为,后勤是一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湖广,熊况正在给临时搭建的校舍中,给新筹建的第二军校的学员们上课。

设在武昌的第二军校,培养的是陆军基层的军官。

如今校舍还没有盖好,但是武昌这边已经迫不及待的弄了一排临时的房屋,开始招收第一批的学员。

没办法,如今整个东南实在是太缺乏军官了。

在临时课堂上,熊况正在讲课。

“进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唯有进攻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如今东南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种军事上的防守学说。

所谓防守学说,并不是说不主动出击,而是认为防御是比进攻收益更大的战争方式。

执行防御学说最好的部队,就是徐州的第五旅。

第五旅用一个旅的兵力,在棱堡、堑壕、铁丝网和火车,建立了稳固的徐州防线,多次击败了明廷几倍于第五旅兵力的进攻。

明军花费再多的兵力,也很难突破徐州防线,而且每一次明廷进攻,都会付出比东南更大的损失。

可以说是第五旅一个旅,就牵制了山东的三镇新军和明廷河南新军。

防御学说的军官们,认为在这个火炮和火枪的时代,进攻是非常不划算的。

东南只需要将堑壕和棱堡推到山东,推到济州城下,就能够击败敌人。

战争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敌人进攻自己的阵地,而不是主动去进攻别人防守好的阵地。

不得不说,防御学说在东南军方内部,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市场。

这种学说有市场,自然是正常的。

谁也不想要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火炮和火枪冲锋,谁不愿意在工事完备的堑壕和棱堡中,等待敌人上来送死,只要扣动扳机和发射火炮,就能取得胜利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