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1节(2 / 3)

加入书签

家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中心上市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如今不少富人都拿着钱,四处找门路想要入股这家公司。

高务观本来对这些没什么兴趣,但是听到旧友竟然从军中退伍加入了一家公司,他还是有些不可思议。

魏丰林说道:“我们东海贸易公司可是有陆军部和海军部的股份,我虽然是从军中离开了,但是做到事情还是和以前差不多,都是做的后勤工作。”

高务观愣了一下,立刻明白了魏丰林的意思。

看来这家东海贸易公司,果然和传闻的一样,就和五原城一样,是大都督府布置在朝鲜的暗子。

高务观看着这些商船,还能看到刚刚用油漆遮盖的编号,这些运输船以前就是军用的!

再看这些物资,这些袋子都是东南军方后勤部门使用的制式袋子,就连军方的标志都没有擦去。

高务观对着魏丰林说道:“原来魏兄是有重要任务在身啊。”

魏丰林咧开嘴露出笑容,原本他在海军部任职的好好的,突然接到了上面的命令让他退伍,魏丰林也是非常委屈和不理解的。

后来知道了他加入东海贸易公司,是为了执行大都督府的特殊任务,而了解了自己的职责后,魏丰林又充满干劲的开始了新的工作。

他最近的任务就是将东海贸易公司在东南筹集的物资,运输到济州岛上去,保障“公司”的后勤补给。

所有人都知道投资东海贸易公司的回报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口庞大战略位置重要的藩属国,能够带来的利润可想而知。

这也是东海贸易公司的股票,在认购之初就被抢购一空的原因。

在这次股票狂热中,上一次认购铁路公债中最积极的两家,松江徐家和杭州府的于公子却保持了克制,只是象征性认购了一些股票意思了一下,没有参与抢夺东海贸易公司的股票。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

于二公子之所以没有认购股票,那自然是赚钱赚怕了。

他铁路公债买的最多,现在铁路公债成了香饽饽,不少人都出钱向他收购铁路公债。

这公债捏在手里,每半年都在咔咔的分红。

于宗远只能将这些公债,按照政权中心的市场价格卖出去。

而现在三年前铁路公债的年收益是3,三年的收益就是本金的9。

火爆的公债市场,让公债直接转让的价格就是原价的104倍。

也就是说,于宗远只不过持有了这些公债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下子就赚了购买总额4的利润。

别看只是4了,于宗远付出的不过是一些资金,而这利润在他庞大的认购总数下,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总而言之,于二公子又赚钱了,而且是毫无风险的大赚特赚。

拿到这笔利润的时候,于二公子都麻了,他现在也没明白,这公债怎么就这么赚钱!

而于二公子当年购买铁路公债的举动,也被各种小报称颂,甚至有人喊他“投资之王”。

这下了于宗远更怕了,大都督苏泽也没有称王,自己就被叫做“投资之王”不是死定了?他连忙让报社撤稿,可是“投资之王”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于宗远捏着鼻子吃下利润,所以这一次庞新跃找到他认购股票,他是打死也不出钱了!

而松江府徐家不认购的理由也是很简单。

徐琨请教了老爹徐阶之后,对于东海贸易公司的性质已经摸清楚了。

东海贸易公司,名为一家贸易公司,实际上就是东南殖拓朝鲜的军队。

知道了这家公司的性质,一直在努力远离政治的徐家,自然不敢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了。

徐琨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也对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

自家是前朝阁老的子孙,能够不被东南官府清算已经是万幸了,如果还要介入对外殖拓这种高度政治性的事件,那就是真的找死了。

于家和徐家没有认购东海贸易公司的股票,但是股票价格依然一路狂飙,这一切都让庞新跃忧心忡忡。

东南这边在进一步消化已经吞下的土地,同时开展安南和朝鲜两条战线的推进。

京师,六月二十日。

这些日子京师的天气越发热了,祥子也买了一顶草编的帽子,可即使这样大中午的时候也要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阵子,有好几个同行都因为贪图中午的生意,被热得晕倒在了地上。

他们没钱去医馆看病,只能硬撑着,甚至有人因此送了性命。

祥子只能尽量早点出车,晚上天黑再拉一阵子,中午他就会来到这个茶歇的摊子,弄一碗浓茶喝着避暑。

这段时间京师的氛围更紧张了。

中书丞相张居正已经下达了政令,抽调九边的军队前往朝鲜,协助朝鲜国主“平叛”。

这样一次军事调动,可不是简单的一道命令。

整个北方的兵站和后勤系统都要动起来,朝廷又是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