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8节(2 / 3)

加入书签

而从过年之后,李成梁又在山东搜罗了不少读书人,将他们聚集在济州城的新军大臣府上。

这也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出的主意。

在徐州会战结束前后,李成梁就和河南巡抚陈以勤打起了笔墨官司。

虽然因为张居正的关系,结果上是李成梁略占上风,但是皇帝驾崩后,让李成梁也产生了不安全感。

李家父子都已经意识到了,现在这个明廷的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仅仅是一个风疾的皇帝驾崩,就差点破坏整个平衡。

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李如松建议父亲,网罗一批山东的读书人,帮着李成梁发声。

李成梁也意识到了舆论的重要性,陈以勤是文官士人,他本人的名声也还可以,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

所以虽然李成梁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但是在舆论上一直被陈以勤压着一头,在京师文官中的名声也很臭。

李如松虽然也是将门之后,但是李成梁原本是想要让儿子由武转文的,所以从小李如松也接受了完整的儒学开蒙教谕,甚至还考上了辽东的秀才。

当然李如松这个辽东的秀才也没有多少含金量。

李成梁很重视这个读过书的儿子的建议,他决定在山东创办报纸,让他网罗的这些读书人挂在《山东新报》编辑部下,给他们发薪水写文章宣传自己。

李成梁还让这些读书人给《皇明新报》投稿,年后就在报纸上发了不少文章,确实扭转了李成梁的口碑。

这都让李成梁更加大了对这些读书人的支持,他将《山东新报》的编辑部直接并入了自己新军衙门,甚至给了他们低品官员的待遇。

这下子山东那些渴望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们,纷纷聚集到济州城向《山东新报》投稿,希望能被李成梁看中,一步登天进入官场。

李如松拿着一份稿件,冲到了李成梁的书房。

“父帅,请您看看这篇文章。”

李成梁接过文章,看了一会儿就觉得头疼。

他虽然也读过书,但是这篇文章对他来说未免过于深奥了。

李如松知道自己父亲的文化水平,捧着稿子说道:

“父帅,这篇文章写的好啊!”

李如松看着标题,《唐强宋弱论》,他对唐宋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各种戏曲,根本看不懂这种书生的文章。

李如松说道:“父帅,这文章总结了大唐强盛,赵宋积弱的教训。”

“文章说,大唐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文武并重,在各地设置军府保境安民,所以唐亡之时,依然拥有远胜于赵宋的国土。”

“唐设置军府,良家子农忙时耕种,农闲时练兵。如今我大明应该效法大唐制度,以军府协调物资,全力支持战争,将所有的物资都生产出来供应军资!”

蛮夷也,不辩经

李成梁看着儿子李如松,疑惑的说道:

“你说的这些有什么新意?这不是和咱们大明实行的军户制度是一样的吗?”

李如松摇头说道:“父帅,这可不是一样的。”

“哪里不一样?”

李如松说道:“咱大明的军户制度,是要让我们这些军户世代为兵,军户只是和士农工商一样,都是被太祖划定为军户的职业之一,并没有任何特别的,甚至要比很多籍的地位要低。”

“可这篇文章上说的体制,则是说要一切围绕着咱们军队,士农工商都要围着军队服务。”

“种地是为了打仗,发展工商也是为了打仗,只有打下更多的土地,才能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李成梁皱眉说道:“这不是秦制吗?”

李如松摇头说道:“父帅,还是不一样的。”

“秦制是全民皆兵,用军法来管理国家,但是这篇文章是军队优先,只是要提高军队的地位,让军队成为整个国家的核心,而生产的东西都是为了军队服务,有了军队的保护,才有所有人的安全。”

李成梁这下子算是有些理解了。

李如松继续说道:“不过这只是这篇文章的主张,这篇文章还有别的内容。”

“你说说看。”

李如松说道:“这篇文章还讲了辽金元起家于蒙古草原,皆蛮夷也。”

“以儒家来治理国家的宋朝,却始终打不过这些不断崛起的北方蛮夷?”

“而辽开始儒化,就被被金朝打败,金朝也开始儒化,就被蒙元打败,最后蒙元又灭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何也?”

李如松说道:“蛮夷也,不辩经!”

“若是按照如今士族儒家的体系,那辽金元就永远无法崛起。”

“重文教的宋,却打不过北方的蛮夷,这是什么原因?”

“蛮夷是不会辩经的,只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在武力面前,辩经是毫无意义的。”

“东南能够崛起,能够威逼朝廷,是因为苏泽的学术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