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6节(2 / 3)

加入书签

上奏让皇帝在山东开矿的奏章是他提的,结果皇帝确实是派人来开矿了,却不是让工部的官员来办,而是派来了太监焦叔。

韩楫明白,如果自己再不有点动作,很快就被打成和焦太监狼狈为奸的阉党,到时候山东士绅就不是针对焦太监了,连他这个山东巡抚都要被弹劾了。

韩楫立刻开始上书,向朝廷说明焦太监在山东的罪行,请求皇帝罢免焦叔,将开矿的事情交还给工部。

随着山东的奏章一封一封的送过来,高拱更加头大了。

韩楫是他的门生,是他保举到山东巡抚的位置上的,本来就在山东做的很不顺利,上面还有山东总督陈以勤和吞并在济州府的新军三镇统制官王本固在掣肘。

三人互相弹劾的奏章本来就不少,现在又多了一个焦太监在山东收矿税,山东士绅群情激奋,和山东有关的言官疯狂弹劾焦太监和韩楫。

整个山东都乱成了一团,高拱向隆庆皇帝上书,也同意韩楫的要求,请求朝廷撤回矿监太监,改派工部的官员去开矿。

但是一向对高拱言听计从的隆庆皇帝,却在这件事上出奇的坚持。

皇帝搬出来的法理依据也很简单,“夫矿,乃天地所生之财,皇产也。”

既然祖宗之法已经说了,这天下的矿藏都是皇帝的私人产业,那么委派皇帝自己的家奴太监去开采,你们文官没有资格哔哔。

至于说焦太监害民的事情,朕已经派人去查了,也不能听信山东文官的一面之辞。

皇帝这么说了,内阁也没有办法,就算是一向强势的高拱,也没办法强行要求皇帝将太监召回来。

围绕着山东矿监的问题,整个京师乱成了一团。

而就在京师的明廷官员为了山东开矿的事情斗争的时候,一艘快船停靠在大沽码头。

大沽棱堡中的高务观带领一群士兵上船,从船上扛下来一堆东西。

“李兄,你怎么亲自来了!”

高务观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连忙上前抓住久别重逢的好友。

来人正是前临淮侯世子李言恭,从广西返回南京,完成了军官培训之后,他已经调任大都督府担任后勤参谋。

如今东南已经过了草创阶段,一切升迁都有了规矩。

军中晋升的等级更森严,李言恭虽然在广西战事中立下功劳,但是想要进一步升迁担任基层主官,还需要在南京总参谋处锻炼一段时间。

“高兄,这次的新装备大都督非常重视,我要再留在这里一段时间,搜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高务观问道:“丹芸呢?你上次来信说丹芸怀孕了,你来大沽丹芸怎么办?”

李言恭笑着说道:“丹芸已经随我去南京了,现在住在我爹的庄子里。”

“再说我在大沽也就一个月时间,到时候乘坐飞剪船赶回去,不会耽误产期的。”

高务观笑着说道:“那就好!走走,快去棱堡吧,只是在军中不能喝酒,没办法和以前一样为你接风洗尘了!”

在士兵们的搬运下,几个大箱子搬进了大沽棱堡。

当日东南撤出京师的时候,在大沽棱堡留下一千人,又在棱堡中留下了足够的物资和弹药。

大沽棱堡又背靠大沽码头,有海上支援补给,明廷就算是包围棱堡也攻不下来。

而实际上高务观在大沽棱堡的这半年日子里,明廷军队一次都没有进攻过。

虽然大沽棱堡依然在每日操练,隔三差五还要试射炮弹,但是整个棱堡内的气氛十分的轻松。

而在距离大沽棱堡不远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商品交易的集市。

李言恭登上大沽棱堡的城墙,用望远镜就能看到繁华的大沽集市。

“没想到大沽集市这么繁华?”

李言恭从大沽棱堡送到东南大都督府的报告中,就听说过这座集市,现在看到比当年他们撤出大沽时候,天津城外的集市还要繁华。

高务观笑着说道:“大沽集市是整个北方最大的东南商品交易市场,整个顺天府、辽东、山西,乃至于草原上的商人,都会来这里购买我们东南的货物。”

李言恭疑惑的问道:“明廷不管吗?”

高务观说道:“听说我爹在明廷办新务,不允许进口我东南的货物,但是架不住京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穷苦百姓,都知道我们东南的货物好,像是东南织布在新办的纺织厂过一下,就成了明廷新务工坊的货物卖出去了。”

李言恭听着高务观说的云淡风轻,忍不住说道:“高兄,你只要向大都督府打报告,就会将你调回去了,大都督堂堂正正,不会利用你们父子之情来离间明廷君臣的,你也不用在这里难做。”

高务观却说道:“我是自己打报告要留下来的,我爹有他的坚持,我有我的坚持。”

对于这对犟驴一样的父子,李言恭也无话可说,他扯回到了自己的任务上。

“这次的新装备非常重要,虽然在东南已经测试过几次了,但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