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7节(1 / 3)

加入书签

“既然是做生意,在港口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入境?”

尖嘴猴腮的木下藤吉郎立刻说道:“吾之家主乃是尾张国大名织田公,乃是立志统一全国的霸主,此来贵地是要谈大买卖的!自然要面见苏大都督!”

要说这木下藤吉郎也是倒霉,他的船遭遇风暴偏离了航线,被沿海的渔民当做倭寇,最后被巡逻的水师俘虏,辗转送到了松江港。

木下藤吉郎好不容易证明了身份,又被隔离了一个月。

可织田信长如今只是倭国的一个大名,他提出要面见苏泽谈一笔“大生意”,自然被市舶司官员嗤之以鼻。

就算是倭王的使者,大都督都不一定会见,你一个倭国大名的使者什么身份?

无奈之下,木下藤吉郎只能提出入境请求,自己去南京找关系去见面见苏泽。

“学历?”

“?”

“能写能读汉字吗?”

木下藤吉郎说道:“能说汉语,不会读写。”

“那就是文盲。”

写上“文盲”之后,岳伦又道:

“在倭国的职位?”

“尾张国大名织田公麾下家臣。”

“有食邑封地吗?”

“还未曾有。”

“那就是倭国浪人。”

“来我东南的目的就是做生意是吧?”

木下藤吉郎的汉语并不流利,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岳伦也懒得和他废话,完成了手续之后说道:

“你等倭国浪人,只要遵守我东南的律法,也不会遭受不公平待遇。但是尔等要是触犯刑律,那就谁也救不了你了!”

“你的倭刀是管制刀具,要没收才能入境。”

要是普通倭国武士,此时已经暴跳如雷了,但是木下藤吉郎的脸皮在织田信长麾下是最厚的,也是最能忍的,他立刻说道:“多谢大人教导。”

木下藤吉郎拿着通关的文书,终于走出了市舶司衙门。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都被苏州的繁华惊吓彻底震惊了。

感慨于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繁荣的城市,木下藤吉郎登上租赁的马车,向着南京城而去。

而李舜臣则苦着脸,作为苦逼的自费留学生,他先要在东南活下来才行。

新思想,新学说

《三经新注》出版之后,新学之风在东南更甚。

特别是东南的各家书院,如今都在憋着劲研究新学。

孟子的民贵学说本来在明代就很有市场,从王阳明的遮遮掩掩,到王学泰州公开喊出来,在苏泽那个历史时间线上,明末的时候,“主权在民”几乎是算是一种主流的政治思想了,喊得最响的就是那个“东林党”。

《三经新注》并没有脱离传统的儒家语境,在苏泽【六经注我】的被动技能下,苏泽用《孟子新注》发展出一套“天赋民权”的理论纲领。

除此之外,苏泽又通过对《易经》的注释,提出一套理性主义的思想。

其实这套理论对读书人也不算新鲜了,就是在汉代王充的理论下,提出“天道自然”的观点。

所谓“天道自然”,就是彻底扯掉儒学中有关“谶纬”“天人感应”等这一套理论,提出天地万物都是自己运动,没有在自然之外的神秘推动力。

苏泽和王充的理论不同,苏泽又提出了“天理”和“人文”两门学科。

研究“穷究天地之变,研究万物之理”的学问,被称之为“天理”,苏泽不仅仅将算学、格物放在“天道”之中,还将“天文学”也放入“天理”之中。

而“明古今之经验,论今人得失”的学问,则被苏泽称之为“人文”,历史、文学和律法,都是研究“人文”的学问。

苏泽也指出,“天理”和“人文”都是两门可以通往成圣之路的学问。

穷究天理,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就可以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发现,这和儒家著书立作一样,都是一种“不朽”。

研究人文,练达人心,能够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文经验中提出启迪人民的思想,同样也是“不朽”。

紧接着苏泽通过《大学》,提出了新时代的新道德。

朱熹在给四书五经做注的时候,尤其重视给大学做注疏。

他在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和八条目,算是给后世儒家读书人提出了读书人修行的最终目标。

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的“明明德”,就是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苏泽对此进行了批判,他提出所谓的“明德”,并不是玄而又玄善恶难辨的“德性”,而是要通过思考和实践,学习有关“人文”的知识,要“明”的是万民共有的道德。

“亲民”则是要走到百姓中去,而不是脱离百姓去高谈阔论“明德”,以民为主,明社会万民的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