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5节(2 / 3)

加入书签

报纸上的悲惨故事,仿佛一幕幕戏剧,真实的上映在读者面前。

隔三差五,还有一两篇王世贞、申时行、何心隐等人的评论文章,王世贞是当时文宗,申时行是前科状元,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嫡传子弟,尤其擅长讲演,这三人的文章可以说是文笔犀利鞭辟入里,将大明朝的问题讲的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孟子民贵君轻的学术体系下,进一步提出“百姓民权”之说。

(前文勘误,申时行任松江知府,何心隐任苏州知府)

其中最为激进的,当属被苏泽委任为苏州知府的何心隐了,也不知道这家伙什么来历,他竟然在报纸上公然鼓吹“王在法下”,提出“皇帝犯罪和庶人同罪”的理念,可以说是骇人听闻。

可是他们的这些说法,仔细看看却似乎比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德更有道理,要比空洞又抽象的心学理论更有实践性。

就比如这位苏州知府何心隐,此君上任之后,除了处理府内的诉讼之外,其余时间就在知府衙门里查看各种律法条目,在府内编修新法。

从秦汉法,到《北齐律》,《唐律疏议》,再到《宋刑统》,到本朝初的《大诰》和《大明律》,甚至苏泽这个大都督,亲自帮他翻译了《罗马法》,《教会法》等一系列的西方律法专著。

这位苏州知府上任之后,先是在府县衙门颁布了《吏责》,也就是吏员的纪律条例。

一开始知府衙门中还有胥吏认为何心隐软弱可欺,对《吏责》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没想到颁布一个月后,何心隐突然来了一个袭击,将府县衙门中不遵守《吏责》的吏员全部开革,触犯刑律的还直接下狱治罪,这才让人看到了这位“法典知府”的雷霆手段。

何心隐又在苏州府颁布《商法细则》和《民律细则》。

《商法细则》是对商业行为的详细规范,包括了合同的认定榷权,商业活动中各方的责任,对违法商业行为的处罚。

《民律细则》则对民事关系中的部分进行了补全,包括了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何心隐取消了读书人应诉特权,以及妇人打官司必须要有人作保的规定,确定了女性可以作为法律主体的地位。

何心隐的法条一出,整个苏州府的商业秩序随之改变,原本因为高速发展而混乱的经济纠纷都有了裁判的地方。

何心隐又要求各级衙门要依律而决,并且要将判决引用的法条和判决依据写在判词上,张贴在衙门外墙上,并且还要求官府衙门不得随意调解,大部分案件都要不厌其烦的走审判程序。

用何心隐的话说道,“百姓争讼不是刁民闹事,而是百姓相信官府权威,百姓越是要诉讼,官府就越要受理,只有将案子判的清楚,判的公正,以后才能警醒那些奸诈小人,不要觉得律法有空子钻。”

等到苏州府积压的案件都处理完毕了,苏州府的商业秩序再次重塑,整个苏州府爆发出惊人的市场活力。

如今南京城内到处都是苏州的商品,苏州商人甚至开始建造大船,准备扬帆出海。

言归正传,在《警世报》这样的轰炸下,正处于最具有理想主义,最热血也是最渴望改变世界年纪的新军年轻学员,又如何能挡住这样的思想冲击。

所以现在摆在高务观面前的,是自己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个大明朝廷卖命?

这不仅仅是高务观一个人的疑问,也是国子监新军军务科所有学员的疑问,更是整个新军一千多士兵的疑问。

熊况没有说话,高务观看向李言恭,李言恭也低下头。

李言恭再喝了一口酒说道:“高兄,我没办法回答你。”

“我爹受君恩,得以复爵,这是我们家族几代人的夙愿,为了这个我也要报君恩。”

高务观看向熊况,熊况则摇头说道:“高兄,你问我一个蒙学都没读完的人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去问问你父亲呢?”

高务观愣住了,熊况说道:“也许高祭酒会有答案给你。”

高务观立刻站起来,他对着两人拱手行礼说道:“两位,若战后还能相聚,再一起把酒言欢!高某先告辞了!”

看着高务观匆忙回家的身影,李言恭心中的苦闷更甚了。

李言恭再喝了一口酒,这才说道:“君恩君恩,君恩从何而来啊?难道不是从民脂民膏供奉而来?父亲天天说君恩,却从来不说百姓!”

熊况突然看向李言恭,没想到这个在军事训练中总是拖后腿,各项成绩也不出众的临淮侯世子,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熊况端起酒杯对着李言恭说道:“李兄,你爹没得选,你还有的选。”

说完这些,熊况一饮而尽,放下酒杯转身离去。

等到熊况在街上转了几圈,确定没有人跟着之后,他来到了印刷坊旁边的民居,然后从地道进入了印刷坊。

在印刷机附近,熊况找到了熊五。

熊五带着他来到房间,熊况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图。

“站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