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5节(2 / 3)

加入书签

国大名又是整个倭国最强势的大名。”

“这东国大名之所以比其他大名强势,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使用了贯高制。”

“倭国的制度和中原大有不同,但是陶公公可以理解为,贯高制度,就是以每年所纳的铜钱,来分封土地的一种封建制度。”

陶公公主持市舶司事务,也有一些国际视野,他点头说道:“我听说倭国的国制落后,还处于实封土地的王侯时代,大都督果真如此吗?”

苏泽想了想说道:“差不多是这样的吧,倭国土地权属复杂,这么理解也没问题。”

“这些类似于诸侯的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再次封给手下家臣,就是以贯高为基础。”

“以土地所产生的赋税作为贯高,比如一片土地一年产生的赋税是100贯,那么封臣就能从自己土地的村庄上收到这么多钱。”

“铜钱,是倭国分封的计量单位,因为倭国无法像大明那样检地清田,也没办法确定土地的明确粮食产量,只能采用这种和乡村协商赋税的方式,来决定所拥有土地的价值。”

“而东国的大名能够比其他大名强势,就在于他们拥有比较完善和公正的贯高制度,能让立下战功的家臣有应当的补偿,并且有足够的铜钱流通,保证这个制度的运行。”

“因为贯高制度的存在,铜钱不仅仅是流通的货币,还是倭国大名们笼络手下,实现军功体系的基础,也难怪倭国商人要想办法走私三仙币。”

陶公公听完苏泽的解释,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倭国首领也知道赏罚分明,才能让手下卖命的道理啊。”

说到这里,陶公公忍不住又要叹息,就连倭国这些蛮夷都明白的道理,似乎在大明行不通。

多少立下功劳的大臣被害,如果不是苏泽造反,陶公公这市舶司的位置也坐不长了。

“那要如何限制三仙币走私呢?”

苏泽哈哈一笑说道:“限制?为什么要限制?”

“既然倭国人要,就给他们就是了!”

“铸造三仙币的工艺已经成熟,让铸币司加足马力铸币,堂堂正正的卖给倭国人就是了!”

陶公公惊讶的看着苏泽说道:“若是铜钱外流,国内的钱不就少了?”

苏泽说道:“我正是要和公公商议此事,如今琉球使团每次带来的白银已经很多了,民间使用碎银子颇为不方便,我们可以铸造银币了。”

造银币?

苏泽点头说道:“以市舶司手上的银子,足以铸造银币了,我想以五钱银子作为基础,铸造价值半两的银币。”

“铜币的金额太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还行,但是在福建日益发展的商业贸易中,用铜币交易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即使是三仙币这样的当百钱,有的交易也要携带一车的铜钱。”

陶公公想了想,觉得苏泽说的很有道理。

他们市舶司交易的时候,经手的铜钱也实在是太多了,每次都要专门的人手清点。

用银子要沉重,还要确认银子的成色,其实结算起来也不方便。

陶公公就听说,如今在琉球的市场中,更流行使用西洋人铸造的银币来结算。

苏泽提出铸造银币,确实是有利于商贸的政策。

苏泽对陶公公说道:“请陶公公铸造银币,可以将多余的铜币卖给倭国商人,但是必须要用银子来换。”

“高啊!实在是高啊!”

对于倭国自己送上来的铸币权,苏泽当然不会客气。

这是他现在势力不足,等到统一之后,肯定也要和倭国有所一战。

如果三仙币真的能取代永乐通宝,成为倭国的基础货币,那日后开战之前,就可以用铸币权掠夺倭国的资源。

苏泽有了铸币权,还可以用这些钱去扶植倭国的大名。

这送上嘴的肥肉,自然要一口吃下去!

解决了市舶司和铸币局的事情,苏泽返回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参赞徐渭,拿着一封信为难的找到苏泽。

“是胡部堂的信?”

苏泽接过信,这是胡宗宪写给苏泽的信。

胡宗宪其实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徐渭,一封写给苏泽,讲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一直等到苏泽看完,苏泽的脸色没有任何变化。

徐渭这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胡部堂给我来过信了,他同意在大都督府出仕,但是希望大都督能宽宏大量,容许一些读书人离开浙江。”

苏泽合上信说道:“胡汝贞是闽浙互保的首倡者之一,又怎么谈得上是出仕,不过是胡汝贞收拾好了心情,要继续为浙江百姓做事了。”

对于胡宗宪投靠苏泽,徐渭是早就有所预料的。

本来胡宗宪就被朝廷当做反贼押送进京了,如今在檄文上胡宗宪的签名仅次于苏泽,那已经是朝廷名单上的铁反贼了。

而且苏泽为了让胡宗宪安心,甚至在开战之前就想办法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