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1节(2 / 3)

加入书签

级,并且公开抨击严嵩父子。

海瑞到任兴国县之后,江西是严党的老巢,他顶头上司多次想要插手兴国县的产业,都被海瑞用《大明律》阻止。

海瑞又不满朝廷中的腐败,认为是严党专权导致的,所以不断的公开和私人场合抨击严阁老,还经常说要去江西分宜去当知县。

分宜是严嵩的老家,海瑞这个反严嵩的家伙要去江西分宜当知县是想干什么?

海瑞这些言论传到了京师,严党和清流都开始运作海瑞升官。

御史言官除了纠察百官之外,还有举荐贤能的职责。

清流一派的江西道给事中上书,认为兴国县令海瑞善于理民,在任一方考评上等,推荐海瑞晋升。

而严嵩一党把持的吏部立刻就给海瑞安排好了位置,海瑞的升迁立刻通过。

吏部发文,将海瑞召到京师,担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司。

平心而论,户部十三清吏司的主司算是不错的岗位了。

大明朝的财政制度极其混乱和复杂,户部无论是人数和管辖的事务,都是六部中的第一大部,甚至有时候还能凌驾于吏部之上。

原因也很简单,吏部说起来是管人事任命的,可是你小小的吏部管得了吗?管不了的嘛。

严嵩掌权之后,经常军训吏部官员,搞得吏部官员如同喽喽。

每次吏部推荐官员名单,都要派官员去内阁教育,等到内阁大佬们定下推荐人选,吏部才会草拟名单给皇帝。

而皇帝则从名单中选出自己合适的人选。

吏部在推荐高级官员上没有权利,在任命中低级官员上,也被内阁侵夺了权力。

严嵩模仿唐代政事堂制度,也在大明内阁搞出了什么堂除。

中下级的官员吏部推选之后,也要内阁审议通过才能下发,内阁凌驾于吏部之上,完全将吏部当做了小秘。

而户部却因为其专业性,免遭了内阁毒手,成为拥有较高自主权的部门。

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别对应大明两京十三省中的十三省。

吏部云南清吏司对接云南布政使司,负责管理、监督、统计云南一省的财政,又是京官,比起兴国知县确实是很好的位置了。

不过海瑞还是有些闷闷不乐,他刚刚在兴国县做出来一点成绩,别人就忙着摘桃子了。

接任兴国知县的就是个严党中人,听说是上一科的进士,在京师等了三年,最后花费重金攀附上严世蕃,这才选到了兴国知县这个职位。

海瑞想起自己好不容易办起来的产业,又想到交接大印的时候,那位新任知县贪婪的目光,看到那位新知县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手下去接管工坊,海瑞心里不是滋味。

海瑞将驽马套上马车,让老母亲和妻子坐在马车内,自己则扶在马车外,他拒绝了万民伞,因为他只有一辆马车没有地方放。

海瑞也没有脱靴给百姓留作纪念,因为这双都要穿破了官靴是他唯一的官靴,上面密密麻麻的针脚都是海妻在油灯下缝的。

海瑞的行李也只有这么几件,都是他从浙江带过来的。

怀着不知道悲喜的心情,海瑞踏上了前往京师的道路。

京师之中,此时却是花团锦簇,春暖花开的热闹景象,此时京师的街道上热闹非凡,应天府花了大力气,将京师城内的乞丐和饥民都驱赶到了城外。

因为今天是科举三家跨马游街的日子。

嘉靖四十一年的殿试结果出来了,苏州府贡士徐时行为一甲第一名,为本科状元。

苏州贡士王锡爵为一甲第二名,为本科榜眼。

徽州府贡士许国为一甲第三名,是本科的探花。

今年徐时行二十八岁,王锡爵四十二岁,许国三十五岁。

京师百姓看着年轻的状元公,发出大明人才辈出的感慨,这场科场盛事,总算是能冲淡一些京师百姓的惨痛记忆。

骑在马上的徐时行却觉得有些恍惚,没想到自己竟然考中了状元?

虽然大明朝天灾人祸不断,但是今年的科举依然是大明建国至今最卷的一场。

没错,每一年都是最卷的一年。

但是嘉靖四十一年尤其的卷,能够在其中杀出,徐时行都觉得像是一场梦一样。

身穿红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徐时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如果他来参加科举,那肯定轮不到自己中状元了吧?

想到了在福建抗倭的苏泽,徐时行再次感慨自己这次的状元是捡来的一样。

不仅仅是徐时行这么想,分别在他两边的许国和王锡爵,也都是这么想的。

二月份举行的贡试,内容和形式和乡试差不多,主要考察的也都是科举作文。

但是贡士的成绩对最终进士排名影响不大,这是一个参加殿试资格的考试,决定科举最终排名的还是这场殿试。

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考试,而考上进士的官员理论上就是大明官员了,而科举前几名更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