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6节(2 / 3)

加入书签

对他委以重任,单独负责一件事情,他自然是斗志满满。

苏泽吩咐道:

“彭安,这几天你再走访一下,如果有意愿使用新机器的工坊,确实没有财力支付新机器的,我们可以提供租赁。”

“租赁?租赁他们也租不起啊。”

苏泽说道:“不是让他们付租金的那种租赁,而是先将设备租给他们,等他们赚了钱之后,我们再从利润中提成。”

“如果他们愿意直接花钱买下,那也可以让他们分期的购买。”

彭安点头说道:“确实有几家是有兴趣的,我明日再去走访看看。”

彭安又交上去一份名单说道:“这是第一批学员的名单,一共是一百二十七人,由书院出资路费,这几日就会陆续抵达。”

苏泽满意的点头,他并不指望一下子所有工坊都会使用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其实在更换生产设备这件事上,工坊主和工厂主,其实反倒是抵制的。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能维持利润,很少有人会进行更换投资,毕竟更换设备是一笔大投资,投资不一定有回报,而投资也都是有风险的。

就像是后世生意好的餐厅,很少会进行大规模装修。而在生意好的时候进行升级改造的餐厅,不少都会在装修完毕之后生意一落千丈。

任何生意人都是本能的厌恶风险的。

但是产业发展,大部分参与者都是被推着走的。

棉花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商品之王,就是因为新机械对于这个产业的提升太恐怖了。

新机器对于棉纺织业的提升有多恐怖呢?

根据苏泽的调查,如今在江南使用的纺纱机,有些工坊已经用上脚踏纺车,这就是黄道婆发明的三锭脚踏纺纱机。

使用这种纺纱机,一个纺纱工耗费600小时才能将一斤的原棉变成棉纱。

而现在长宁卫使用的8锭的纺纱机,同样的纺纱工只需要200小时就能完成。

而苏泽在《天工开物》中所写的100支纱锭的骡机,只需要10个小时就能由一个纺纱工操纵,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而苏泽准备在天工书院中推广的水力纺纱机,则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

在试验出这个结果的时候,苏泽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而真实的情况比这个结果还夸张,在苏泽那个历史时间线上,十八世纪的英国,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将纺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70倍。

这是什么概念,一台机器可以将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200倍!这生产效率的提升足以让任何工坊主疯狂。

这就意味着哪怕只需要百分之一的工坊主愿意使用最新的水力纺纱机,就能完成所有的棉花纺纱工作,市面上的棉花原料都会供不应求!

这是什么恐怖的生产力爆炸!

苏泽相信,自己往江南扔进去的不仅仅是一颗火种,而是一枚巨大的炸弹,这足以将江南旧的一切全部炸毁,诞生出一个新的阶层出来。

四月二十日,锦衣卫探子陆二爷终于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了南京城。

天工书院第一批学员也抵达了书院,第一版印刷的500本《天工开物》,也运到了江南各个书铺。

一书惊起千层浪

第一批天工书院的学员一共是两百人。

一百五十人都是中小工坊主的子弟,他们是被彭安说动来学习新的纺纱织布技术的。

而剩余的五十人,则是熊五挑选的,这些都是苏州城内几个大工坊的织工。

这些织工,全部都是纺织工当中能带头,有一些影响力又年轻的人。

除此之外,最好还要能识字,或者会一些基本的算学。

按照标准,熊五好不容易才凑齐苏泽需要的这些人。

熊五很不明白,苏泽为什么要出钱让织工去南京书院读书。

是的,苏泽不仅仅出路费,还承诺这些织工在南京读书期间,每个月可以领到二两银子,这已经和码头工人的薪水一样高了。

除此之外,这些织工学生的住宿也安排在天工书院内,他们的学习时长要比那些工坊主子弟的时长还要长,第一期的时间就是半年。

这样优厚的条件,就连熊五自己都想去了。

但是一想到要在书院中封闭式读书,熊五又放弃了这个想法。

天工书院的开张仪式非常简单,苏泽甚至连个文会都懒得办,直接在四月二十一日这天办了一个揭幕的仪式,将天工书院的匾额挂上去之后,就宣布书院开始授课。

对于这家奇怪的书院,也吸引了南京城上下的目光。

但是整个江南的读书人圈子,都冷眼看着苏泽这家书院。

甚至有的读书人表示抗议,认为传授工匠之术的地方,怎么能够叫做书院,这不是辱没了读书人的斯文吗?

苏泽一个堂堂解元,干这个事情不是有辱斯文?

可碍于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