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7节(2 / 3)

加入书签

告,然后按照供状开始审问其他同伙,又带着人开始抄家。

南京户部衙门少了三分之一的人,那些因为方钝在南京担任户部尚书而来做生意的岳州商人,也几乎都被锦衣卫抓了进去。

南京官场上风向为之一变,曾经吹捧方钝的人破口大骂,说他任由乡党,御下不严,还有人说他就是这次弊案的幕后黑手,只是朝廷顾忌他老臣的颜面没有抓他。

方望海的风评立刻抬升,之前抨击方望海的人都称赞他公忠体国,执法无私。

紧接着,以东厂彻查弊案的名义,抗倭缉私总团也开始拿人。

一直以来,以松江府华亭徐家为首的棉布商人,都在不断的偷逃钞关税。

徐家更是明目张胆的抗税。

童公公铁面无私,管你是不是徐阁老的人,都抓过来审讯。

商人们都看向徐家二公子徐琨。

可是这位徐公子的态度很软,姿态很低,当他亲自去钞关税厅交上了徐家所欠的钞关税后,松江府的商人都举手投降。

徐琨也郁闷啊,他提前接到了父亲的来信,让他这段时间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能卷入陆大有的案子里。

徐琨虽然跋扈,但也是阁老的儿子,政治敏锐性还是有的。

徐家就在江南,若是被攀咬进了陆大有的案子,也会影响他爹的地位。

徐家的产业都是靠着徐阁老庇护,徐琨明白自己的定位。

在接到钞关税厅和东厂的文书后,徐琨立刻补缴了钞关税,丝毫没有挣扎。

据说这位徐二公子回家砸了好几个古董花瓶。

童公公成绩斐然,朱七在南京城又是审案子,又是抄家,又是追赃,足足忙了半个月,总共才追回了三万两万银子。

这也不是朱七无能了,而是总有些钱被挥霍掉了,有些人拼死也不开口,要将银子留给家人。

这还是算上了陆大有这个肥缺抄家的结果,这些年来陆大有搜刮的钱不少,但是花销也不小。

方钝组织同乡聚会,建造岳州会馆,陆大有都掏了钱,加上他自己生活奢靡,其实家中也没有多少余财。

这三万两还是实得的,真正交给皇帝的只有两万两。

朱七就算是自己不贪,也不能坏了规矩。

随行的手下要慰劳,要不然下次谁还出来陪你办事。

上级要打点,要不然下次这好差事还能给你朱七?

这个分成比例,已经是陆指挥使公忠体国了,严党和阉党那边的皇帝拿的更少。

相比之下,童公公就成果斐然了。

三位公公只管在浒关里喝茶吃水果听戏,也就盖了几份东厂大印的公文,最后竟然查补了五万两钞关税!

这笔银子还是实缴!就是直接报给皇帝的!

也不知道三位公公私下拿了多少银子,又给宫里那几位权裆带回去多少银子。

朱七都要羡慕麻了。

等到案子查完,方钝终于带着行李和家人离开南京。

在他离开南京的时候,仆人买了一份《警世通言》。

报纸上全文刊登了这次弊案的过程和审讯结果,还将勾结陆大有的党人名单都列出。

这是主持南京户部后,方望海方侍郎授权《警世通言》刊登的,就是为了“正士风,警世人”。

名单上虽然没有方钝的名字,但是方尚书几乎要吐血,自己苦心维持了一辈子的名声毁于一旦,这份文章可以说是将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方钝晚年不详,掩面离开南京,南京户部上下战战兢兢,迎接它新的话事人。

水淹

江南的粮价还是不出意外的飞涨了起来。

这段时间对于江南百姓最大的好消息,就是陆大有集团的覆灭,看到了《警世通言》上的报道,整个南直隶的百姓纷纷大感解气。

可是百姓的解气,并不能抑制越来越高的粮价,甚至因为陆大有这些岳州人的倒台,让粮食价格更高了。

原因自然也是很简单的,锦衣卫和东厂查抄了岳州商人的产业,带走了很多岳州商人,也顺手打压讹诈了不少粮食商人。

最后的结果是市场上的粮食又少了一些。

倭乱已经持续到了七月中旬,今年的夏粮耕种完全荒废掉了。

刚刚以户部侍郎掌管南京户部的方望海,就遇到了他上任以来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越发高昂的粮食价格压下去。

再这样下去要出问题的,过高的粮食价格会造成饥荒,还有可能闹出民变来。

就在方望海焦头烂额的时候,江北的官军终于动了。

徐海围攻扬州城无果,开始带兵北上掠夺淮安、泰州等地。

朝廷一道又是一道的命令,要求江北的官军尽快出击,平定江北的倭乱。

南京兵部尚书杨博也终于顶不住压力,但是江北的官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敢出城和倭寇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