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节(2 / 3)

加入书签

是改良了这项技术。

不要小瞧民间工匠的智慧,《拍案惊奇》能够印刷的又快又好,早就有印刷坊拿着报纸研究了,仿制的第一代铅活字印刷的报纸已经在福建出现了。

苏泽并不打算和创业初期那样封锁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机的出现降低了印刷成本,加快了思想传播的速度,如今苏泽更愿意江南的报纸多一点,只有讨论多了才有思想启蒙嘛。

《警世通言》创刊号的长篇连载戏文,苏泽也已经在团练所里写好了。

既然是警示作品,苏泽这次文抄的依然是汤显祖的名篇,这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南柯记》。

《南柯记》的灵感来自于南柯一梦,写的世书生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

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

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佚、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当时的朝堂景象,虽然披着南柯一梦的志怪皮,骨子里是一部讽刺世情的戏文。

《南柯记》和《牡丹亭》一样,都是明中后期戏剧名家汤显祖的名篇。

算算日子,汤显祖现在也才五岁,大不了日后自己收他做个弟子,苏泽的愧疚感顿时少了很多。

见到这篇戏文,徐时行等人立刻被惊为神作,《南柯记》虽然和《牡丹亭》一样也有爱情部分,但是通过对槐安国的描写,将朝堂上公卿士大夫丑恶嘴脸讽刺的淋漓尽致,徐时行评价读完是酣畅淋漓又脊背发凉,他们对于苏泽的才情再也没有怀疑,徐时行更是立刻成为苏泽的头号粉丝。

四月二十八日,刚刚返回上海抗倭缉私总团的苏泽,接到了方望海传递来的紧急消息。

倭寇首领徐海,率领三千倭寇登陆通州府如东县,江苏倭乱再起!

苏泽知道,自己等待的机会来了。

但是他心又揪起来,倭寇登陆如东,百姓又要遭殃了。

果然是百姓最苦啊。

总算满意了,这一卷写的很艰难,书月票!

晚上一定准时!

江南之夏

门庭若市

四月二十八日,倭贼徐海带领舰队,攻入通州府如东县,如东知县未战先逃,如东县破。

四月二十九日,倭寇徐海带领三千手下西进通州府城(南通市),通州城内的知府知县死守城墙,通州知府亲冒矢石上城督战,徐海久攻不下绕过了通州城,继续向西前进。

五月一日,大倭寇徐海攻打泰兴县,泰兴知县死战城破被杀,泰兴县被洗劫一空。

五月三日,巨寇徐海分兵两路,他亲自率领一路贼从泰兴县继续向西,攻打扬州屏障江都县,另外一部分倭寇则在倭寇头领霍槐的带领下,从泰兴的七圩渡口向南渡过长江,进攻长江咽喉镇江。

与此同时,汪直部的倭寇进攻浙江慈溪、平湖,胡宗宪急调俞大猷带兵阻挡。

零星的倭寇从东南沿海登陆,整个江浙沿海立刻陷入动荡之中。

南京城内,负责南京军备的是三巨头。

这三巨头分别是临淮侯李庭竹,南京守备太监孙知国,南京兵部尚书杨博。

这三人当中,曹国公李庭竹的地位最高,嘉靖皇帝在继位之后恢复了李家后人的曹国公爵位,但是这位“大明战神李景隆”的后代,此时此刻也慌乱的六神无主。

守备太监孙知国也是没了往日的阴狠狡诈,两人的目光都放在南京兵部尚书杨博的身上。

这名和张经同年的老臣,不得不挺直腰板,他穿着朱红色的官袍,是为大明朝顶级大员,杨博说道:

“镇江,长江之重镇,江南和南京的门户,必须要派遣重兵把守,倭寇破镇江后,北可以包围扬州,西可以进犯南京,南可以肆虐江南,必须要守住。”

曹国公李庭竹和南京守备太监孙知国连忙点头附和,虽然在徐海没有登陆之前,三人斗的你死我活,但是现在他们知道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若是江南糜烂,他们三个人都要倒霉。

曹国公李庭竹立刻说道:“我这就派南京左卫支援镇江!”

杨博立刻说道:“孙大监,南京左卫欠饷已经半年了,如果不把军饷补足,怕是出了南京城就要哗变啊。”

南京守备太监孙知国咬了咬牙说道:“杂家知道了,南京还有两万两太仓银,是南直隶今年刚收到的欠银,还有一万两准备解送京师的金花银,先当作军饷发下去,杂家自然会向宫里解释。”

杨博点点头,这死太监在南京搜刮多年,早就不知道囤积了多少钱财,现在也要把压力给他。

杨博又说道:“以南直隶的名义向浙江巡抚胡宗宪下令,调浙兵北上抗倭,另外给各府各县命令,让他们组织团练抗倭。”

最后杨博叹息一声说道:“老朽已经向陛下上本,请辞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推荐胡宗宪接任。”

李庭竹和孙知国对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