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节(2 / 3)

加入书签

任命的决策过程,只会感觉大明朝只会小赢,自己永远大赢,反正都是赢!

从福州府返回南平的苏泽,还没能歇脚,就被新任南平知县请到了县衙去。

新任南平知县姓孙,出身远不如之前的白知县,他是举人出身,苦熬多年才混成了知县。

孙知县已经年过五旬,留着山羊胡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师爷而不是知县老爷。

苏泽在白知县交接的时候见过这位孙知县,可是从那次见面之后苏泽就在外奔波,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孙知县急着见自己是为了什么。

孙知县的态度放的很低,近乎于谄媚的说道:

“解元公年轻有为,日后必能科举高第!”

被孙知县这么捧着,苏泽都不知道如何搭话了,他寒暄了两句,这才被孙知县拉着坐下。

一坐下之后,孙知县长吁短叹道:“解元公,今年秋粮征收还有缺额啊。”

苏泽知道正戏来了,难道这就是知县化缘来了?

苏泽面色古怪,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黄老爷。

可是看看南平县,长宁卫已经是南平最富饶的地区,苏泽在城里还有多处产业,山上还有诺偌大的茶园。

除此之外,前任知府是他未来岳父,他的房师是福建巡抚,和陶公公胡公公两个宫中的大太监相交莫逆。

好吧,自己果然就是黄老爷。

也难怪孙知县用这样商量的语气和自己说话。

黄老爷也不是冤大头,县里的征粮指标达不到要求,总不能自己去填这个窟窿,我苏泽可是守法纳税的乡绅!

苏泽说道:“我长宁卫是军卫,是不纳粮的,武夷山的茶园也是上茶贡的。”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我知道我知道,长宁卫是军卫,是不纳粮的,只是今年田税差的太多,所以想要请城里大户慷慨解囊,现在城里请大户助捐,大家都看着解元公呢!”

苏泽没想到自己竟然遇到传说中的摊派,他看向孙知县说道:

“今年福建虽说有些雨,但最后也没闹灾,总体上也算是风调雨顺,怎么秋粮都征收不足?”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哎,解元公日后肯定是要入仕的,等你做到我这个位置上,就自然明白我的难处了。”

孙知县摸着山羊胡子说道:“如今我大明朝就是这么一个怪事,越是风调雨顺的,越是收不上粮食来。”

“这是为何?”

“因为谷贱啊。”

“谷贱?”

孙知县说道:“今年若不是陶公公在福建铸币,这种现象更严重,说白了就是市场上的银不足,虽然丰收但是粮食依然卖不出价格。”

“夏粮的时候已经是如此了,今年夏粮丰收,但是粮价比去年还低了一成,种田反而是亏了。”

“既然种田不赚钱还亏钱,那很多大户干脆就抛荒不种粮食养养地力,又或者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

“陶公公疏通钱法,秋粮的价格上去了一些,但是当时没有种粮食自然也交不上来粮食,如今整个福建都缺粮缺的厉害。”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布政使司也算是给大家出了个办法,让各府县折银纳税,可县衙也没有银子啊。”

孙知县伸出手对苏泽说道:“解元公,请你助捐一百两银子带个头!其中八成我再返给你,如何?”

好家伙,还真的是乡绅二八分账啊,果然诚不我欺。

方若兰的舅父

看到苏泽皱眉头,孙知县只能伸出一根手指说道:

“解元公,实在不行就一成,你交一百两银子,我私下返你九十两,如何?不能再多了啊!”

苏泽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成了劣绅土豪,他说道:

“大老爷开口,苏某自然认捐,只是大老爷说的谷贱伤民,苏某很有兴趣,请大老爷赐教。”

听到苏泽愿意捐钱,孙知县松了一口气。

孙知县三十岁才中了举人,在参加了两次会试都落第之后,就补了缺官,和海瑞一样从学官做起,历任主簿、县丞、县令,曾经在四个县做过官,可以说是基层经验非常丰富的官场老油条了。

他摸着山羊胡子说了一遍谷贱伤民的原因,苏泽自然知道是因为货币供应不足的通货紧缩,没想到眼前这个孙知县也能想到这个。

果然大明并不缺乏人才啊,这个孙知县能找到钱荒谷贱的原因,已经让苏泽高看他一眼了。

从言语间可以看出来,这位孙知县是真的懂得财政。

可惜了,就是因为考不上进士,孙知县只能在小官中辗转徘徊,到了五十岁才当上了县令。

“大老爷,苏某愿意认捐,这一百两银子就按之前说的,返我八十两就行了,就当是我给县衙做贡献了。”

孙知县惊讶的看着苏泽,更是快感动的哭了,不愧是解元公啊,果然深明大义!

苏泽又看向孙知县说道:“我听说大老爷曾经在广州为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