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节(2 / 3)

加入书签

院是大明特色,不得不品尝。

江苏、浙江、江西、福建,这些都是大明朝如今的卷王圣地,书院林立,这些书院除了研习科举之外,也会辩论经学议论朝廷政局,读书人要在士林扬名,就少不了要在圈子里打响名号。

游学就是最好的办法,就和延平书院一样,这些地方的书院也会请游学士子讲学,苏泽已经是福建解元了,自然有讲学的资格了。

汪道昆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读书人,他自己就志趣广泛还考上了科举高第,对于苏泽这个得意门生他不是劝苏泽死读书,而是劝他多游历四方积累阅历。

在知道了苏泽“一道德”的志向后,汪道昆更是鼓励他可以游学四方,吸取别人的学术观点完善自身。

苏泽恭恭敬敬的向汪道昆表示感谢,这才满意的离开了巡抚府邸。

接下来几天,他继续在福州城内活动,拜访自己在福州城的熟人。

于宗远果然考过了武举,他如今已经得授福州左卫副千户一职,但是大明朝军职含金量低,苏泽年纪轻轻就是福建解元,日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于宗远这一次拿出小弟的姿态,而苏泽却依然对他待之如旧,还让于宗远邀请同僚一起喝酒。

原本于宗远在军营中吹嘘自己认识苏泽,大家还都嗤笑他吹牛,如今看到苏泽和于宗远的亲密关系,众人就只有羡慕了。

一省解元前途远大,日后苏泽有机会入阁拜相的,于宗远这算是抱上大腿了。

方望海留下书信的那些人,福建布政使、福建按察副使和福建提学,苏泽也各自送上了贵重的礼物,那个技能又增长了不少。

有方望海的书信引荐,苏泽和方大小姐已经有了婚约,那自家子侄的礼物自然是照单全收,众人都夸方望海找了乘龙快婿。

转眼到了十一月,从福建加急的密揭送到了司礼监。

黄老爷竟是我?

司礼监中,秉笔太监李芳的心情不错。

陶公公在福建办的不错,新钱果然在福建畅行,就连福建地方官员最后也承认,陶公公在福建办事妥当,百姓称颂。

不过这不是李芳高兴的原因,太监的名声本来就不好,太监出宫办事也不是求名的,最重要的还是把事情办好。

事情办砸了,名声再好也没用。

事情办好了,名声差一点也没关系,就算是被外朝大臣弹劾,只要皇帝满意,日后就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让李芳满意的是,这次陶公公的事情办的太好了!

对宫里来说,这次出去铸币,最重要的是为皇帝敛财。

陶公公在福建横扫旧钱,铸币事业如火如荼,这疏通了钱法自然让皇帝满意,但是最让皇帝满意的地方,是陶公公送钱回宫的理由。

以前派遣太监出宫,搜刮回来的银子都要偷偷摸摸的运回内库,或者要巧立名目“捐”上来,要是办的不妥当还要被朝廷大臣盯着说。

内库虽然是皇帝的私人金库,但是凡事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堂堂大明百姓的君父,神仙下凡的道君皇帝,派太监搜刮民脂民膏,实在是太难看了。

陶公公急君父之忧,事事为君父想在了前面。

在苏泽的建议下,陶公公以铸币火耗为理由,将自己铸币多少,成本多少,火耗多少写成一本账,从福建铸币所赚的全部都是火耗成本,现在将铸币火耗的“损失”还给皇帝,外朝大臣总不好说什么了吧?

账本是经过苏泽润色的,虽然这是一本纯纯的假账,但整个账本上都看不出任何勾稽关系上的漏洞。

陶公公还“贴心”的将火耗全部换成了银子,然后用漕运运送到了京师。

当曹公公的运银船抵达京师的时候,整个京师都沸腾了。

近身服侍皇帝的李芳,自然知道那几天嘉靖皇帝的心情有多好。

皇帝还专门将陶公公的账本传阅户部和科道,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看看!这是账本!这些是朕的钱!是朕该得的!

满朝臣子都沉默了,陶公公在福建又是铸币又是修水利,百姓都快要给他建造生祠了,你攻击他完全站不住脚。

账本无懈可击,铸币火耗算的清清楚楚,然后将这些火耗全部折银送“还”给了皇帝,这时候大臣们只能说一句“陛下有德”了。

是个人都知道,这银子不可能凭空出现,皇帝和百姓都没有抱怨,这钱肯定是有人出了。

福建籍的官员,或者和福建官员关系好的官员,都接到了从福建寄来的信。

他们被陶公公坑了!

可是这一次,就连最能言善辩的言官,都哑口无言。

怎么说?

陶公公击败这些大户的手段,很多不了解财政的大臣都看不懂!

看不懂还怎么喷?

大明律中之规定了私铸是犯法的,旧钱暴跌又不是陶公公强行规定的,甚至陶公公都算不上是强行收购旧钱,这些旧钱都是福建囤积旧钱的大户“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