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5节(2 / 3)

加入书签

简单的几道题目,黄时行竟然要拿出去请教别人。

黄时行总算是还有些脑子,分别找了两个人请教,他赶紧将文章写下来背熟,然后翻上床睡觉。

八月初八,贡院门口挤满了人。

苏泽排在南平县考生的队伍中,按照次序排队进场。

苏泽也看到了队伍前面的黄时行,他一脸胜券在握的表情,接受着身边跟班的吹捧。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露出一个挑衅的眼神。

苏泽觉得莫名其妙,平心而论自己也没有得罪这位黄公子,不过是抢了他几次风头。

可是偏偏这位黄公子对自己这么大的敌意,总是将自己视作竞争对手。

苏泽提着考篮走进了贡院前。

贡院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考生们,监门官宣读考场记录,再由监考官领着秀才们宣誓。

然后分成多个队伍,接受哨兵严格的检查。

大明朝的读书人还有几分体面,搜身也只是摸一摸,等到了后面那个朝代,就要赤身裸体的检查了。

搜检完毕,苏泽终于进入了贡院。

同保的十人,一同抽出各自的座位号,苏泽的抽到了自己的考棚,玄甲申戍号。

紧接着在哨兵的吆喝下,考生们被驱赶向了各自的考试区域。

苏泽找到了自己的考棚,却看到距离自己不远的黄时行。

黄时行也看到了苏泽,心虚的将目光移开。

心中念了一句晦气,他放下考篮开始回忆准备好的答案。

苏泽神态轻松的放好了自己的考篮,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急促的梆子声响起,所有考生都放下挡板,嘉靖三十四年的福建乡试开始了。

南平矿坑的铸币厂中,黄灿灿的新币装入布袋中,陶公公铸造的第一批新钱也终于完成。

最近好卡啊,唉

乡试魁首

科举真难啊。

如没有系统,苏泽估计就算是十年苦读,也肯定考不上举人。

坐进了考棚之后,哨兵将考卷发放到每一个考棚,但是在这个时候是不能提前答题的。

巡考的官吏都死死地盯着,一旦有人提前答题就会被立刻驱逐出考场。

等到所有的考卷发放完毕,再次响起梆子声,所有考生立刻拆开考卷,开始答题。

题目一共是七道,三道四书义和四道五经义,都要用八股作答。

这其中,三道四书义是基本题,考生作答只要中规中矩就可以。

因为四书是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的必学科目,所以这三道题的要求就是“通”,只要言之有物论据、避讳不出错,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可光是答对这三道四书义就不容易,排名次还要靠后面的四道五经义。

大明朝的读书人只需要治一经,苏泽选治的《春秋》虽然是人数最少的,但是全省治《春秋》的举人也有四百人。

根据治《五经》的不同,考卷被送入五个房内,由全省抽调的阅卷官开始批改考卷。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苏泽需要完成七道八股文的作答,还需要一字不差的誊抄到考卷上。

要不是苏泽的科举技能已经达到了lv10,又有被动技能在考场科举技能+2的加成,高达lv12的科举技能,也不过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作答。

苏泽想到那些十几岁就考过乡试的猛人,还有那些半天就完成答题的急才,果然那些二十几岁就中进士的都是变态。

隔天又进行了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考试,这两场考试就比较轻松了,苏泽迅速答完题目交卷,乡试是朝廷的重要大典,不可能和童子试那样随意,所以以第一场八股经义取士的大原则是不会变的,后两场考试就是真的走个形式,苏泽规规矩矩的答完了交卷,终于结束了乡试。

等全部考完之后整个贡院就开始忙碌起来。

誊抄官要将考生答的墨卷誊抄成朱卷,异色笔的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所有考卷都被誊抄,只有朱笔誊抄的卷子,才会送到阅卷面前。

誊抄完毕的卷子,还要经过对读官校对,然后就要马不停蹄的送到阅卷官面前。

考完五天时间就要完成全部的阅卷工作,再由主考官汪道昆排定名次。

春秋房中,莆田县学孙教谕正在看着考卷。

福建治春秋的读书人不多,孙教谕的本经也不是春秋,只是他也读过几年春秋,所以才被抽取到了春秋房中。

眼前这份卷子他读了两遍,只觉得文笔通畅,可有拿不准要怎么判。

阅卷官判定的卷子,无论通过还是不通过,都要送到本房的同考官面前。

如果将好的卷子黜落,或者将差的卷子判过,那都是要被房官训斥的。

孙教谕又读了一遍,还有几个用典他不能确定,只好向身旁的另外一位阅卷官求助。

“吴教谕,这份卷子请您看下,这几个典故?”

《春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