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节(2 / 3)

加入书签

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

他也让人放出风去,让学子们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不能随便糊弄一份交上来。

不过这篇策论其实也不算是难为延平府的学子,毕竟倭乱这种事情算是福建读书人日常讨论的问题了。

喝了酒之后,读书人都会畅论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倭寇灰飞烟灭。

老键政话题了。

苏泽想到了方若兰,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给他写一道策吧。

苏泽想到的自然是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现在赵文华有没有上书,这篇平倭策论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书,有两点打动了皇帝,所以赵文华才能被委派巡视江浙,而后靠着诬告张经,进一步获得了平倭的主导权。

现在皇帝让东南沿海地区官员都上书,如果方知府的进策被皇帝采纳,是不是也会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对付蔡员外,苏泽也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样人如果能参与到指挥抗倭中去,也许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点苦。

苏泽想到这里,提笔开始写《靖海七策》。

青云之策

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能够打动嘉靖皇帝,主要是其中的两条。

第一条是斋醮海神,沿海祭祀包括妈祖、哪吒三太子、龙王在内的诸多海神,祈求海疆平靖。

第二条就是追征民间欠缴的税款,特别是江南大户积欠金花银高达一百万两,赵文华主张追缴欠税用来平倭。

这两条,前一条是应了嘉靖皇帝封建迷信的心意,这些年嘉靖越发的痴迷于修道,斋醮海神正合了他的心意。

而后一条苏泽也是赞同的,倭寇不平其实主要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卫所兵丁困乏,浙江已经开始募兵了,但是募兵就要饷银,没钱是办不变成事情的。

今年年初,北方俺达再次犯边,大明朝面临一南一北两个威胁,加上北方大雪,朝廷到处都要钱。

就连嘉靖都迫不得已暂停了宫观的修建,紧急调用户部的备边银两去北方防御俺达。

在这种情况下,抗倭的钱从哪里出,才是朝廷最大的问题。

上一次鄢懋卿从福建搜刮了大笔钱财,虽然大部分落入了他和严党的腰包,但是也一定程度的缓解了抗倭的财政压力。

但是如今张经在浙江整训士兵抗倭,每日消耗银两都是天文数字,朝廷也有些支撑不下去了。

所以从过完年开始,朝廷对张经的命令越来越严厉,朝廷中主张“缓平”的兵部尚书聂豹被踢出了兵部回家养老,对倭政策更加激进的杨博接任聂豹,出任兵部尚书。

苏泽所写的靖海策,自然不是谈论时局,而是谈的南宋靖海的问题。

苏泽写下了第一策——斋醮海神,就暂时放下了笔。

如果方知府上了这道策,恐怕一个“幸进”的名声跑不了了。

虽然徐阶的青词也写的好,但是人家就是“委曲求全”!

你一个知府劝皇帝斋醮海神,那就是妥妥的奸党了!

苏泽想了想还是提起笔,反正自己的靖海策写在卷子上,你方知府用不用是你的事情。

等写完了洋洋洒洒的一段后,下一段话苏泽又放下了笔。

如果按照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请求朝廷追缴江南积欠的税赋,那方知府就不是“幸进”小臣了,而是妥妥的严党了。

现在的清流党虽然还不是后世的东林党,但是基本盘还是南直隶等南方富裕省份的读书人。

轻徭薄赋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确”,追缴积欠这件事为什么执行不下去,就是因为清流总是拿着“害民”的名号摇旗呐喊,所有户部堂官对江南欠的税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江南是大明朝文化中心,那些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