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5节(2 / 3)

加入书签

亲是拿家里的钱帮自己谋前途啊!

另外一个让于二公子心情好的事情是他的四家铺子都赚钱了。

胭脂铺和酱菜铺子换了长宁卫来的掌柜的之后,每个月上缴给于二公子的利润都抵得上之前一年的了,由此可见前任掌柜的到底贪了多少。

书铺赚钱更是不用说了,现在整个南平城识字的人,每个月都要至少光顾书铺两次,现在南平县的读书人需要买书,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于家的书铺,书铺的利润自然是暴涨。

另外一个让于二公子欣喜的是自己手上的另外一家布店。

一种耐洗的蓝色染布,悄悄开始在南平县城流行。

蓝染本身就是普通穷人的色彩,这蓝色的染布显色鲜亮,很快就引起了那些精打细算的主妇们的注意。

于家卖的染布要比普通的染布贵一些,但是如果这种蓝色的染布真的和宣传的那样水洗不掉色,那就可以节省很大一笔的补染的费用。

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染坊,很大一部分做的就是补染的生意。

所谓的补染,就是在原本布料掉色之后,再拿到染坊中重新染色。

补染也是要花钱的,而且送去补染就有几天没有衣服穿,很多穷读书人就一套衣服,也根本舍不得送衣服去补染。

可是穿褪色的衣服又没面子,于家布店这种号称不褪色的染布,很快就受到了精打细算的主妇们的欢迎。

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是不需要补染,节省了的时间和钱可要比这点差价多多了。

布料生意也一炮而红,布店每天都排起长队。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于家布店生意红火,眼红的不仅仅是开布店的同行,另外一个受损失的就是蔡员外家的染坊了。

这位蔡员外不愧是户部的致仕官员,自然是非常会做生意。

蔡员外几乎垄断了南平县的靛蓝种植,城里的蓝染染纺,几乎都是他家的产业。

衣食住行的买卖大多都是如此,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是胜在长久稳定,而且一家家铺子汇聚在一起,也是一大笔的收入。

可于家卖的不容易褪色的染布多了,来补染的人就少了,蔡员外家的染坊业务下降了不少。

而且蔡家不仅仅经营染坊,他城外的庄子里也种植靛蓝,染坊没生意,种植的靛蓝等于也卖不掉。

若是别人家的买卖,蔡员外自然有几百种办法让他开不下去,可偏偏是于家的产业。

于指挥使是世袭正三品的武官,蔡员外在致仕前也不过是户部的员外郎。

于家是洪武朝就在南平的本地大族,蔡家是最近三代才读书科举发迹的,和于家也是不能比的。

这一切都让蔡员外非常的郁闷,这于家世代的武夫,怎么突然开窍,做生意变得这么厉害了?

十月二日,苏泽终于安顿好了东奥岛上的事情。

林默珺暂时留在东澳岛,她穿着鹿大王的具足大铠,开着蜈丸号劫掠这些走私商船,除了福建本地海商的船只之外,还抢劫了一艘真倭的商船。

据林默珺说这艘商船上的倭人态度非常傲慢,用倭语叽里呱啦对林默珺说了半天,最后被林默珺一刀砍了喂了鲨鱼。

苏泽审讯了倭船上的倭人,原来这艘船是倭国鹿儿岛大名岛津家的贸易船,那个被林默珺斩杀的倭人,是岛津家特许经营商人。

这艘船上装满了鹿皮,是开往月港做生意的,苏泽通过审讯,在船长室找到了一面绣着月亮的旗帜。

阿方索船长辨认,这就是月港商会发出去的船引,只要是悬挂这面旗帜的船只,就能驶入月港做生意。

苏泽想到自己有一块张海虎临别送自己的木牌,那是陆地进出月港的凭证。

没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月港船引,就这样轻易搞到手了。

看着东澳岛上堆积的“赃物”,该销赃了。

“倭”乱还在,自然还在《倭乱》卷里。

送上门的肥羊

月港位于福建漳州,是双屿岛覆灭之后东南地区最大的走私港口。

月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因为其港道“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

月港的港口条件其实比不上福州港,也比不上泉州港,但是其优势就在于这里不是大城,是官府势力薄弱的地方,也因此才能成为走私中心。

市镇繁荣甲一方,古城月港小苏杭。

月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水陆交通发达。

货物可以从九龙江沿江而上,延伸到汀州府乃至于延平府,是勾连了闽南闽北,浙东乃至于江淮的重要贸易港口。

月港有通往倭寇、朝鲜、琉球的航线,和马六甲和马尼拉都有贸易往来。

不过苏泽还没有启程去月港,却在东澳岛外等到了打着月港旗帜船只。

“总算是来了。”

苏泽蒙着面具,身穿一身儒生长衫,站在身穿具足大铠的林默珺身后。

经过苏泽“铁匠”技能的修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