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节(2 / 3)

加入书签

城墙,方便工人进出。

建阳县令最后还真的听从了这些乡绅的说法,将城墙拆除了一些。

结果就是倭寇打来的时候,建阳县根本没有城墙可以防守,知县自杀殉国,城外的印刷工坊付之一炬。

沙县距离长宁卫行军要两天,道路也不好没办法带着佛郎机炮。

而长宁卫对于沙县附近的地理、情报一点都没有,等于是送过去给倭寇打。

与此同时,在知府衙门后宅中,方若兰也对着急上火的方知府说道:

“爹,女儿以为不应该让长宁卫去沙县。”

“沙县能够守住,倭寇四处作乱,长宁卫岂不是要奔死?”

“而且出县作战地形不通,万一中了埋伏,那府内都会人心惶惶的。”

方知府原本着急的心,被方若兰一番劝解后安定了不少,方若兰继续说道:

“延平府各县都知道倭寇的厉害,必然不会出城和倭寇决战,只要死守城墙,反而不会出问题。”

方知府点点头。

方若兰又说道:“这次倭乱还是要看海上那边。”

“这是何意?”

“散入我们延平府的倭寇,不过是来搅乱福建局势的,有些甚至不是倭寇,就是被倭寇裹挟的匪盗和流民。”

“要真的让倭寇退去,只要在海上击溃鹿大王。”

方知府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要鹿大王的舰队还在海上,那陆地上的这些倭寇就会有恃无恐,反正他们抢够了又是退到海上去。

而且鹿大王控制海疆,这些倭寇就是在沿海地区随意流窜,又可以招募更多的倭寇来福建抢劫。

如果鹿大王不退,陆地上的倭寇就是源源不绝的。

方知府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福州府那边方知府实在是不抱什么希望。

府内沉默了下来,方知府捏着太阳穴说道:

“我也是让林显扬劝说长宁卫出兵,若是长宁卫拒绝,这件事就此作罢。”

果然第二天林显扬从长宁卫返回,带来了长宁卫拒绝出兵的原因,倒是和方若兰分析的一样。

南平县范围内也就长宁卫这么一支可战的力量了,方知府还要依仗长宁卫,也没有斥责林显扬,而是让他带着兵房继续备倭。

两日后,沙县也传来消息,倭寇围城几日不下,又作鸟兽般四散开来,向其他县蔓延。

方知府松了一口气,严令各县死守城墙,又让府衙的兵房和工房派人加固南平城墙。

风雨飘摇中,长宁卫也充满了紧张备战的气氛。

大明军制是两日一小操,每旬都要一次大操。

长宁卫是每日一小操,五天一次大操。

除了之前的鸟铳之外,苏泽还从新世界号上搜到了十几把鸟铳,如今编练出一支五十人的鸟铳队,每日就练习行军踏步和转向。

林默珺又从长宁卫军余中选了一百名军余编入军中,组成了两个百人团操练鸳鸯阵。

这其中能够登船作战有六十人,这些都是原本长宁卫中的精锐,上岸能陆战上船能海战。

然后就是秘密武器火药船了,这期间苏泽带着一群学徒开始制造他设计的飞剪样式的快船,而林显宗则按照传统方式打造平底的甬船,双方约定在船下水之后要比拼速度一较高下。

甬船是一种小型的民船,最早是浙江宁波的造船匠人制作的,这种船的航行速度不错,还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很受到浙江沿海商人的喜爱。

而苏泽设计的快船,是以十八十九世纪的飞剪船为基础,设计的一种快船。

飞剪船是一种高速帆船,这种船的速度非常快,仅仅依靠风帆驱动,速度就能超过十节,是蒸汽取代风帆之前,帆船最后的辉煌。

不过完整版的飞剪船苏泽脑海中没有图纸,以现在的技术也造不出来。

虽然飞剪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减少船体在水下的体积,利用更合理的船底流线降低在海中的阻力,最大限度的利用风帆动力。

但实际上完整的飞剪船,需要耐颠簸的船体结构,需要科学的受力分析,还需要复杂的风帆。

别说长宁卫了,就连现在的西班牙和英国,都造不出这样的船。

但是苏泽并不需要完整版本的飞剪船,他只需要一艘能够被风帆驱动的快船,装满炸药冲到倭寇的舰队中爆炸就行了。

苏泽制造这种小型飞剪船,也是为了积累相关数据,为了以后制造真正的飞剪船积累技术经验。

造船业是个投入资金和时间都很大的行业,只有不断的试错再试错,一步步的调整各项参数,才能够研制出新款的船只。

这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也因为这样,让造船行业充满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一个拥有大型舰队的国家,只能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继续走到头,很难推翻之前的积累改变技术路线。

荷兰、英国海军的崛起,一方面是财力和生产力的发展,将西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