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节(2 / 3)

加入书签

果造反,也免不得要和这些“乡贤”打交道,他问道:

“那这些年蔡员外都种的什么?”

“蔡家那几个庄园都种的菘蓝。”

菘蓝?菘蓝不就是板蓝根吗?

“蔡员外是延平府织染大户,城里的染坊基本上都是他家的。”

原来如此,这蔡员外倒是理财有术,这家伙全部种的都是经济作物。

苏泽想到自己读研时候做过的课题,大明朝南北都缺粮,但是南北缺粮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福建广州地区的土地亩产两倍于北方地区,长宁卫就广泛种植占城稻等优良的粮种了。

明明亩产是南宋的双倍,可福建依然缺粮食。

就连县衙每年应该拨付给长宁卫等卫所的军粮,往往也都缺斤少两,去年的到现在还拖欠着呢。

福建缺粮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贸易发达,种植经济作物的利益远大于种粮,所以大户都更愿意“改稻为桑”。

现在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候,等到明末烟草传入中国,种植烟草利润巨大,福建的大户纷纷挖掉粮食,改成种植烟叶,导致福建明明亩产很高,却只能靠红薯充饥。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南平县征粮的难处了。

大户不种粮食,他们有人脉有力量抗缴粮食。

但是在考核征粮这项指标的时候,是以府县为单位的,方知府和白知县的考成结果,都和粮食能不能征收足息息相关。

大户不交,那税吏自然只能去盘剥小民了。

加上税吏从中贪腐,自耕农的负担越来越重。

等到了明末,再加上杂役和各种苛捐杂税,自耕农纷纷破产,形成流民大军。

不过现在矛盾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征粮的矛盾已经很大了。

更不要说今年闹了几次倭寇,田地也没有好好打理,夏粮已经欠收了。

所以县衙对户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从城南那几个大户那边弄点粮食出来,那些穷老百姓已经没有油水可榨了!

县官难做,不过白知县也是一名强势的县令,他手腕高超,苏泽准备好好看这位知县和大户斗法了。

苏泽在户房也没有熟人,只能向林清远表示遗憾了。

林清远也知道自己是病急乱投医,他只能求着苏泽给白知县美言两句,千万不要革了他吏员的职务。

苏泽进了城,直接来到了《拍案惊奇》的编辑部。

编辑部前聚集了不少衣衫褴褛的孩子,领头的是个身材矮小的男孩。

这孩子穿着破烂衣服,神情不卑不亢,和陈朝源行了一礼,那些围着编辑部的孩子就随他一起离开了。

“陈兄,刚刚那些孩子是怎么回事?”

“苏兄还是进来说吧。”

进门之后,陈朝源说道:“刚刚那些都是我们《拍案惊奇》的报童。”

“报童?”

“是啊,按照苏兄的意思,我们找了这些城里流浪的报童卖报,确实多卖了不少报纸。”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本以为这是行了善事,却没想到害了这些孩子。”

“城里的霸王社看上了卖报的钱。”

苏泽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他看不上一份报纸走街串巷赚三钱银子,但是很多人看得上。

霸王社是南平县城内的会社帮派,他们连惠民药局的免费药都要转卖赚钱,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份报纸三钱银子的利。

“是我欠周全了。”苏泽说道。

陈朝源说道:“霸王社的事情这些孩童自己解决了,刚刚和我谈话的那个孩子,将报童组织起来,和霸王社狠狠的冲突了几次,这些孩子虽然小,但是从小在街头也自有一股狠气,他们团结一心以多打少,倒是让霸王社不敢伸手了。”

苏泽颇为惊奇,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能做到这一步。

“那孩童为何还要找陈兄?”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们打跑了霸王社,却招来了采生折割人。”

一网打尽!

听到采生折割,苏泽的火气就上来了。

所谓采生折割,是大明律中的一种罪行。

苏泽的刑讼技能也有lv1,大明律中对这条罪行是这么判的,“凡采生折割人者,凌迟处死,财产断付死者之家。妻、子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为从者斩。”

之所以判的这么重,就是因为采生折割是非常凶残的一种罪行。

所谓采生折割,就是一种人贩子和职业乞丐。

他们拐走孩子,如果能卖出去就卖出去,卖不出去的孩子就将他们的四肢折断,让他们上街去乞讨。

听到南平城内有这样的罪行,苏泽忍不住问道:“县衙不管吗?”

陈朝源无奈的说道:“被拐的都是些流落街头的孤儿,又没人提告,官府怎么会管?”

苏泽也明白了,大明朝官府讲究一个民不举官不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