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节(2 / 3)

加入书签

。”

原来如此。

方知府这下子明白了,这几日于宗远不停的在县城宣传,自家戏班排了新戏,比拓湖先生家戏班的戏还要精彩百倍,是吊足了县里人的胃口。

原本于家的名声都臭了,很多县里官宦人家是不准备去亲自去贺寿的,只要送了寿礼也算是礼数周到了。

但是听说于家戏班的新戏,不少夫人都蠢蠢欲动,这年头娱乐活动就这么几样,拓湖先生家戏班的新剧也都听过几遍了。

方知府摸着胡子说道:“听说于家戏班的戏是那个长宁卫苏泽亲自排的,这新剧的剧本应该也是他写的。”

李夫人也听过苏泽的名声,她问到:“就是写《杜十娘》的那个苏泽。”

方知府点头,李夫人又说道:“只可惜他没有功名在身,但凡是个举人。”

说完,李夫人瞥了一眼女儿。

她自己拉扯弟弟长大的时候,家里也穷的很,倒是对女婿家境没什么要求。

相反李夫人也受到弟弟影响,认为那些大家族多是一些规矩森严的假道学,女儿要是真的嫁入大家族也是受苦。

不过堂堂知府家的女儿,也不可能和没有功名的穷书生婚配。

方知府又觉得血压高了:“举人?苏泽这个年纪能中举人?要是明年乡试他能中举人,日后必定能中进士!那城里找他结亲的能排到福州城去!”

以前说“五十少进士”,无论是哪个时代,三十岁前能考中举人都算是年少有为了。

(张居正这种二十三岁中进士的变态例外)

长宁卫给苏泽报的户籍上他现在是二十二岁,明年也就是二十三岁,要是二十三岁能中举,肯定会被延平府的达官贵人抢着结亲。

听说女儿是为了听戏,李夫人的语气也软了下来,她说道:“你扮作我的侍女,到了于家不要做出格的事情!”

方若兰知道自家老父亲在家没有话语权,李夫人这句话一锤定音了,她立刻说道:“多谢母亲!”

忘记标题了…

标题就是纳粟入监,抱歉

谁试手,补天顷?(卷末,求票)

这次夫人寿宴,于指挥使请了整个府县两级有头有脸的人物。

于夫人也不是大生日,之所以这样操办,自然是为了昭告于家在这次御史清军中过关,并没有被朝廷治罪。

这样做同样也是震慑于家的敌人,告诉他们于家已经腾出手来了。

为了这次寿宴,于指挥使亲自登门,邀请方知府和白知县两位大老爷,以及府县所有官员,给南平城内所有的大人物都送去了拜帖,可以说是相当的重视了。

于指挥使夫人是朝廷敕封的诰命,方知府和白知县也只能出席。

黄家是延平府大族,自然也在被邀请的行列,黄时行带着礼物登门拜访,向于指挥使夫人祝寿。

黄家世代耕读,从宋代开始扎根延平府,就血脉不绝,就算是元代也不曾断了家学。

大明建立之后,黄家也是出了三名进士,举人更是不胜枚数。

黄时行自然是不太看得起于家这种武将世家的。

黄时行登门祝寿,除了是维系家族关系之外,另外的目的就是来听戏的。

不仅仅是黄时行不愿意来于家,城里其他有头有脸的读书人都不愿意来。

于家名声臭不可闻,要是落下一个阿谀将门的名声,阿谀的还是于家这种有过“母慈子孝”传统的于家,那不是给自己留下污点吗。

本来这些家族都是不愿意派人来祝寿的,但是于宗远这些日子宣传于家寿宴上的新戏,成功吸引了这些家族的注意力。

苏泽的新戏文?

写《杜十娘》的那个苏泽?

《杜十娘》名满延平府,就连福州府的士人都邀请拓湖先生前往福州城。

众人对苏泽的新戏自然是有所期待的。

于宗远站在门口知客,心中充满了自豪。

要不是自己请苏泽排戏,这次娘亲的寿宴于家就要出丑了!

于指挥使也知道儿子的功劳,专门让他在门前知客,也算是让他结交人脉,在府县贵人面前露脸。

“知府大人到!”

方知府是私人身份出行,自然没有带官员仪仗,不过伶俐的门子还是很快认出了知府家的马车,立刻大声通传。

于指挥使立刻带着长子从内门出来,隆重迎接方知府一家。

方若兰扮作侍女的模样,跟在母亲李氏身后,扶着李氏下了马车。

这于指挥使家果然气派,不过方若兰却皱眉,她虽然是女子却熟知本朝律令,按道理都指挥使这个级别的世职是不得在军卫外别居的,可是于家从几代前就在城内修了大宅。

于家宅邸甚至比知府衙门还气派,也难怪于家名声这么臭。

不过名声臭依然不妨碍于家的权势,这一次府县有名的家族都被于指挥使请到了。

于指挥使将方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