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节(1 / 2)

加入书签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站在苏泽身后的方若兰看着开头,这个开头倒是平常,就是介绍男主的身世性格。

接下来讲到这个书生投宿兰若寺,投宿乡间寺庙这倒是也正常,当年父亲进京赶考的时候也投宿过。

但是接下来的画风就奇怪了起来,先是寺院中突然有老妈子说话,然后又是明艳女子要和书生合住,方若兰不由的脸一红,难不成苏泽要写黄文?

要是他真的写了黄文怎么办?我到底买不买?

就在方若兰桃面含羞的时候,苏泽画风又是一转,死人了!

再联系前文,方若兰只觉得阴风恻恻,这文中的兰若寺透着古怪。

接下来的文章就从书生和佳人的故事,变成了书生和大汉(燕赤霞)的故事,和书生同时投宿的大汉竟然是个能斩妖除魔的剑仙。

小倩托梦,书生帮他收敛骸骨,然后燕赤霞斩妖,书生将小倩带回家。

这一幕幕光怪陆离,可是剧情逼真流畅,在笔下就仿佛是苏泽亲历的一样,让人觉得汗毛直竖又欲罢不能。

黄提举看着苏泽的文章,更是觉得文中的鬼怪快要冲出来一样,可偏偏也忍不住要看,想要知道故事结局。

等到后面书生带着小倩回家,后来看到兰若寺的妖怪追索小倩,方若兰的心又揪起来。

等到燕赤霞留下的剑囊斩杀妖物,最后迎来了圆满的结局,方若兰和黄提举这才放下心来。

等到苏泽写完,在标题上书《聂小倩》三个字,丢掉了手里的毛笔。

方若兰拍着胸口,半天才从这个故事中回过神来。

她还从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她小心翼翼的问道:

“苏先生,您写的是真是假?”

苏泽大笑一声:“真亦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说完这些,苏泽直接伸出手,向方若兰讨要润笔费。

方若兰一愣,从怀中锦囊中掏出一枚二十两的束腰银,苏泽拿着银子又对黄提举说道:

“黄提举,这些药麻烦您再让人送到长宁卫去,这银子就是买药钱,多退少补。”

说完这些,苏泽潇洒的离开惠民药局。

方若兰拿起纸,又将聂小倩的故事读了两遍,只觉得其中寓意隽永,不仅仅是个普通的鬼怪故事。

而且文章描写生动,就仿佛真的发生过一样,方若兰毕竟是女子,还是觉得有些恐惧。

黄提举将方若兰的银子递上去,善意说道:“方公子,惊惧伤神,这文章不宜夜读。这银子还是还给您吧,苏公子要的药材不值什么钱,我这就给他送去。”

方若兰不接银子,而是看着文章说道:“真亦假时假亦真,我总算知道这世间真有天才。”

“这银子你拿着,苏公子要的药材尽快送去。”

说完这些,方若兰拿着文章就出了药局。

520快乐!

特别篇,按照我的办法泡妹,妥!

速速去看恐怖电影!

成了记得回来还愿投票。

文学技能升级

陈朝源和林清材总算是从上次的投稿中,选了两篇勉强能看的文章,苏泽带着这两篇文章返回了长宁卫。

加上苏泽选择的两篇文章,第二期的《拍案惊奇》总算是凑齐了版面。

哎,文抄短篇还是太累了!

等到“文学”技能升级,一定要找个篇幅长的连载!

于家的戏班也送到了长宁卫,这个是非常标准的南戏戏班。

有南就有北,在南戏流行之前流行的是北戏,也叫做元杂剧。

北戏和南戏,其中北戏的戏班主要唱历史公案,对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在元代达到了巅峰。

而南戏主要唱民间故事,以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为主,所以更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其实严格的说,如今流行的并不是最初的南戏,而是南戏和北戏结合后产生的明杂剧。

不过民间更喜欢称之为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和在皇室和诸藩王府中流行的“宫腔”以示区分。

而在南戏中,又分为四大声腔,分别是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这其中昆山腔传唱最广,也就是如今所说的昆曲。

于指挥使家的这个戏班,就是昆山腔的戏班。

于指挥使家是个小戏班,加上伴奏总共只有十六人。

于家戏班的伴奏六人,戏子十人,这是南戏最小规模的戏班。

南戏已经和后世京剧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的角色了。

最小规模的戏班也需要“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

任“官生”角儿的戏子叫于济,是整个戏班的头角儿,同时也是戏班的领导者。

整个戏班全部都是于家的家生子从小培养的,在拓湖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