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县城后,闭门三日不出,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从改为了南戏。

紧接着这位拓湖先生就带着家养的戏班排练,拓湖先生亲自给戏子讲戏,给乐师讲谱,不到七日就将这出戏排出来了。

南平白知县的夫人爱看戏,于是求到这位拓湖先生,在后宅演了第一场。

结果自然是一剧爆火!

知县老爷都赞不绝口,整个南平县城的达官贵人,豪绅地主都忙邀请拓湖先生的戏班去家中唱戏。

因为朝廷并没有公开解除戏禁,这年头的杂居南戏基本上都是家演,也会邀请亲朋好友去家中看戏(参见红楼梦)。

拓湖先生的邀约不断,成了南平县文艺界最受欢迎的人。

而于宗远的母亲,也就是于指挥使的夫人要过生日,想要邀请拓湖先生去家演,却被拓湖先生拒绝了。

原因自然也简单,如今因为祖上那档子事,于家在读书人那儿的名声臭不可闻,虽然他是正三品的都指挥使,但是拓湖先生拒绝他反而打响了士林中的声望。

当今文贵武贱,而鄢懋卿还在福建清军,于指挥使受了巨大的侮辱,却也只能咬牙吞下。

这些日子拓湖先生在外宣传,这剧是根据苏泽的改编的,于宗远灵机一动,就在城门等苏泽进城上学。

苏泽皱眉说道:“这可不好办。”

于宗远连忙求道:“苏兄,我也是一片孝心,望您成全!”

看着自己的头号天使投资人,苏泽说道:“让我再想想办法。”

忙碌的文抄公

于家的名声太臭,指望拓湖先生改变心意去他家恐怕很难。

苏泽向于宗远问道:“于兄,令堂何日过寿?”

于宗远说道:“七月十六日,也就是下月中旬的事情了。”

苏泽盘算时间,现在是六月末,距离七月十六也就十几天的时间了。

于宗远满脸的愁容,这几次回家都见到垂泪的母亲,心中也确实不舍。

对于这位头号天使投资人,苏泽还是非常重视的。

如果月中的话,自己的文学技能应该就能肝到lv5,到时候应该能刷出拿得出手的名篇作品。

到时候大不了自己排练一出戏,给于宗远的母亲祝寿好了。

苏泽说道:“拓湖先生也算是我的师长,怕是难以劝说他。”

于宗远刚刚燃起的希望熄灭了,却听到苏泽又说道:“你家可养着戏班?”

于宗远说道:“养是养了一支,不过和拓湖先生家的戏班不能比,上不得台面。而且他们也不会唱杜十娘啊。”

苏泽说道:“等我这次回去,于兄要是信得过,就将戏班送到长宁卫去。”

于宗远眼睛一亮道:“苏兄还懂得排戏?”

接着于宗远立刻说道:“明白了!苏兄大恩大德,俺记一辈子!”

说完这些,于宗远仿佛是怕苏泽反悔一样,匆忙的离去。

苏泽摇了摇头,牵着马进城去了。

南平县城终于从“徐士盛遇倭”的阴云下恢复了活力,街道上的店铺重新繁荣起来。

苏泽牵着马去了县学,无视沿途士子们的目光,苏泽栓好了马就走进宿舍。

刚刚进宿舍,就看到陈朝源和林清材已经到了。

见到苏泽进来,林清材立刻说道:“苏兄!”

只看到陈朝源身边满是信件,他正在给这些信件分类。

苏泽疑惑的问道:“陈兄,这些是什么?”

陈朝源连忙说道:“苏兄,这可都是你的东西。”

“我的东西?”

陈朝源将一叠整理好的信递给苏泽说道:“这些都是写给你的信啊。”

苏泽拆开一看,原来这些都是写给自己的读者来信。

南平县的读书人圈子就这么大,稍微一打听就知道苏泽在县学上学的消息。

这种读者交流在大明朝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当今文坛的两大领袖,贬谪在云南的杨慎和在刑部当官的王世贞,每天都能收到一车的信,当世人都以这个指标来衡量在文坛的地位。

这些来信基本上都是吹嘘苏泽的文章的没营养的话,苏泽放在一边,陈朝源又拿出一叠说道:

“这些是寄来的文章,请苏兄点评的。”

投稿?

这不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吗?苏泽正在头疼《拍案惊奇》第二期的内容,就有人上来投稿。

苏泽拆开这些信,看了几篇文章,揉了揉眼睛说道:

“陈兄,快找几篇好文章给我洗洗眼睛!”

陈朝源和林清材哈哈大笑,苏泽揉着眼睛说道:“这都是些什么啊!”

陈朝源笑着说道:“我就知道苏兄看不上这些文章。”

林清材说道:“没办法,苏兄一夜扬名,让县里不少人都觉得写话本是个不错的出路,这都是他们临摹别人作品仓促写出来的,自然入不了苏兄的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