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节(2 / 2)

加入书签

的,可没想到刚刚就被抢光了!”

方若兰有些遗憾,她对着侍女说道:

“等我抄完就将小报还你们。”

与此同时,刚刚返回住处的陈默群和何良俊,也都收到了黄时行亲手赠送的《文苑新韵》。

何良俊也几乎是皱着眉读完了上面的戏文。

他提倡曲艺格韵不错,可是这种垃圾文章也能算是戏曲?

何良俊又想起今日登高,本来还幻想着能在延平府发掘一篇名留史册的好文章,自己也能作为历史的注脚流芳后世,现在看来这就是在做梦啊!

这位拓湖先生准备读一读名家名篇洗一洗眼睛,也听到了门下小厮的争抢声。

这个,前半段真不是水字数。

只是肥鸟在查资料的时候,化剑阁这个典故很有意思。

张华,王勃,李纲,这些人物在小小的一个地方交汇,这也是我们中华历史文脉不绝的明证。

就像是听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忍不住写出来。

如果大家不喜欢,就留言说一下,下次肥鸟不写了。

另外刺刀的问题,晚明的子母铳已经开始装备刺刀了,学名铳刀。

当然这个刺刀和二战的刺刀不是一回事,装在枪托上的。但是咱不是有技能吗,可以制造嘛。

我只是论述在火器时代,刺刀的作用,不过感谢大家指正。

ps作者没去过南平,不过查资料化剑阁尚存,住在附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肝的方向

门外下人们哄抢的,自然就是《拍案惊奇》了。

何良俊打开门,那几个哄抢《拍案惊奇》的下人们立刻停下,其中一个面白无须的清秀男子对着何良俊喊道:

“阿爹。”

这男子是何良俊从小亲手调教的戏子,在松江府的时候也是被人追捧的名角儿。

何良俊给他起名“潇湘”,从七岁就开始培养他唱戏,是他手下戏班挑大梁的男角。

潇湘从另外一个年轻男子怀里夺过《拍案惊奇》,双手递给何良俊说道:

“阿爹,潇湘读到一篇奇文,想要献给爹爹。”

何良俊接过泛黄的小报,他倒是好奇到底什么文章能让潇湘他们这么哄抢。

要知道当年可是有人出几千两银子要购买何良俊的戏班,他亲手调教的戏班在南北直隶都能卖予达官贵人家中,平日的礼仪训练可是不少的。

而潇湘是他最看重的男角儿,不仅仅能断文识字,对戏文的鉴赏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这听起来像是传奇戏的名字。

何良俊迅速翻看,很快就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他直接站在门前,将整个故事看完,忍不住的说道:“好文!”

潇湘瞪了其他下人一眼,对着何良俊说道:“阿爹,这篇文章能改戏文吗?孩儿想演!”

何良俊一愣,好像还真的可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对白很多,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正好很符合戏剧的形式。

实际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明末就被改成了戏剧,甚至在近代还被拍成了电影,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上好的剧本,甚至有些台词都不想要改动,直接就能开口唱。

好像还真的行!

何良俊仔细思考,更是觉得这篇改戏文可行,不仅仅可行,而且排演出来绝对会大火!

作为一名戏剧家,何良俊自然知道一出大火的剧意味着什么。

一想到这里,何良俊恨不得立刻冲回书房,提笔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成戏文。

等等,要改戏文肯定要原作者同意啊。

何良俊连忙看这篇的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肯定是本地名家。

苏泽?

何良俊从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他连帽子都没戴,直接拿着《拍案惊奇》冲向了陈默群的房间。

“缄之兄!”

缄之是陈默群的表字,明代关系好的读书人之间都是互相称呼表字的,若是直呼其名就是对人的不尊重。

陈默群看到何良俊连帽子都没戴,疑惑的问道:“元朗兄怎么如此匆忙?”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