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节(2 / 3)

加入书签

,最近城外风声逐渐安稳下来,陈山长带着好友出城游玩。

这南平城外九峰山上名胜古迹非常多,此时陈山长和拓湖先生手持竹杖,两人矫捷的攀登九峰山。

身后作陪的是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气喘吁吁的在后面跟着。

陈山长举起竹杖,指着山上说道:“元朗兄,前面就是化剑阁了。”

何良俊,字元朗,号拓湖先生。

何良俊登高看着山崖下方的延平津问道:“这就是二剑合一的延平津?”

陈山长点头说道:“正是此地。”

“听说化剑阁还有李相公的碑文,现可存否?”

“李相公的碑文尚存,我带元朗兄去看。”

化剑阁是南平县一座名胜古迹,这是一段来自于晋代的传说。

相传晋代名臣张华擅长观星,他观星发现斗牛星宿之间紫气长虹,认为将有神剑出世,佩戴神剑的人可以做宰相。

于是他委托同样擅长星象的豫章人雷焕去豫章丰城做县令,寻找星象中所示的神剑。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象也对应地上的位置,斗牛星宿对应的就是豫章之地。

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雷焕在豫章挖出神剑的典故。

雷焕挖出两把宝剑,一说是太阿和龙泉,也有说是干将和莫邪,他将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则留下一把剑。

这时候雷焕的儿子劝说父亲不要藏下宝剑得罪张华,但是雷焕却说晋朝要大乱,张华也会被害,这剑是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

后来张华果然在八王之乱中身死,那把神剑也不知所踪。

后来雷焕的儿子雷华任州从事,一次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让人进入水中找剑,一直找不到。

只见到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在水中,身上有花纹,寻剑的人惊惧之下离开。

雷华叹息道:“先父化为他物的说法,张公终将会合的议论,今日算是验证了。”

这件事之后,南平人就在延平津边上的九峰山建造了化剑阁,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化剑阁上有不少名人题字碑文。

何良俊随着陈默群继续登山,果然见到了一座石碑,两人走到石碑处观看,这就是何良俊所寻的李相公的碑文。

不过这位李相公,倒不是当朝的相公,而是宋代明相李纲(绍宋里那位)。

看完了李纲的碑文,何良俊再看下方的延平津,张华、雷煥,雷华的故事交错,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古今悠悠的感慨。

陈默群说道:“元朗兄,马上就要到化剑阁了。”

一想到自己被倭寇焚毁的家园,何良俊叹息一声坐下道:

“下山吧。”

陈默群惊讶道:“马上就到化剑阁了,为何要下山?”

何良俊说道:“我想到兰亭集序上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可还能记得我等今日登高?”

陈默群沉默了,他虽然是延平书院的山长,是本地的名人,可是他这样的人物,怕是能载入《地方志》都困难。

何良俊虽然是曲艺名家,但是也没有和吴中四子那样名扬天下,他这样的人也很难写入青史当中。

而能够记录在历史上的,无论是张华还是李纲,这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

雷焕父子跟着名人的故事,也能流传千古。

而自己呢?

何良俊的感慨让陈默群也失去了登山的兴致,他也举起竹仗说道:“下山下山!”

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山长不到化剑阁就要下山,不过也只能乖乖的跟在后面下山回城。

与此同时,黄时行举着油墨飘香的小报,正在等待山长陈默群回来。

为了能一炮而红,黄时行一口气印了二百份的《文苑新韵》,免费赠送给南平县城的达官贵人。

黄公子发行报纸,延平书院的读书人自然要捧场。

《文苑新韵》定价二两银子,那些家中有钱的纷纷慷慨解囊购买,而没钱的穷读书人,也会几个人凑银子买上一份。

这倒也不是单纯为了拍黄时行的马屁,而是《文苑新韵》肯定会成为南平县文坛的盛事,如果不能跟上风,可能会被同学看不起孤立。

混圈子的,自然最怕被圈子孤立。

江南读书人要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拜帖,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地文化圈子的热点你不知道,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你不参加,其他读书人就会看不起你。

知府衙门后宅,方若兰看着装订精美的《文苑新韵》,翻开。

第一篇自然是黄时行的戏文了,为了能在士林扬名,这篇戏文是黄时行写好之后,又请了福州府的曲艺名家润色修改后,精心准备的戏文。

方若兰翻看了一下,实在忍不住跳到了下一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