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节(2 / 3)

加入书签

的渠房水利专家看了之后,背山陈氏也放弃了这个念头。

他们只想要能清理分水口,将建溪的水引入支流就行,也不想着恢复以前的流量。

苏泽却信心满满,他早上看过了建溪的水文情况,又看到了水文图,结合相关的消息,他已经知道了建溪淤塞和经常发生水患的原因了。

其实建溪水利问题就和黄河一样,都是因为上游土地沙化导致的泥沙淤积问题。

因为建溪上游的铁矿坑和石灰矿坑,导致大量泥沙进入建溪中。

这些泥沙就随着溪水冲刷到下游,然后在河床上淤积下来。

河床的淤积让建溪流量变慢,更是让泥沙沉淀变多,加剧了建溪淤塞的速度。

河床的升高,也迫使水平面上升,一旦发洪水了,建溪水就会冲破河堤,冲毁附近的农田。

而所谓“束水冲沙”,就是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清理黄河淤泥的方法。

这位大明朝的水利官员,在任大部分时候都在治理黄河,而他治理黄河的思路一直沿用到清代,成为明清两代治河的标准方法。

所谓“束水冲沙”说起来原理也很简单,将河面收窄,建造蓄水池,然后通过增加水流速度的方法,利用流速冲刷积累的泥沙。

建溪距离出海口近,只要能将泥沙冲到海中,就能够解决淤塞的问题。

苏泽想要在建溪进行“束水冲沙”,一方面是想要肝一下“水利”的技能点,另一方面也想要造福长宁卫。

长宁卫的水利设施相当的落后,除了建溪泛滥这一种水利灾害之外,长宁卫每年还会遇到潮灾。

潮灾就是在潮汐上涨或者海上风暴情况下,发生的海水倒灌的灾害。

沿海的村子几乎都面临潮灾的影响,经过海水倒灌的田地会盐碱化,需要好几年养护才能恢复耕种。

苏泽真的了解到长宁卫的问题,才知道为什么古代农业的困难这么多。

种苗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农业技术也是其次的,大量天灾人祸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长宁卫是军卫,不少田地是军屯,大家也都是穷惯了,倒也没有出现大的地主。

但是在距离南平县城的很多地方,有的村子大半土地都是豪绅地主的,普通百姓只有租种他们的田地维生。

一年到头下来,大部分产出都交了田租,一旦遇到什么天灾粮食减产绝收,除了卖身为奴之外,就只能逃出去做流民了。

可以说在南平县城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

南平县城内,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官宦豪绅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丰富。

但是在南平县城之外,大部分百姓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如同牲口一样住在棚屋中。

在苏泽来长宁卫之前,九姑婆的家庙都是不饱饭,少数粮食只能用来供养正卒。

如今长宁卫好歹有了些产业,孩童晒盐和妇女纺纱织布也有了些收入,但是距离大家都吃饱饭还有一段距离。

苏泽要建设长宁卫,必然要治理建溪。

这一次背山村送上门来,正好让他们出劳动力,帮着苏泽肝一下“水利”技能。

陈氏兄弟看到苏泽这么笃定的样子,心中也有些动摇。

本来他们只想要疏通支流河口,让建溪的水重新流入到支流中。

这只是一个小工程,只要长宁卫同意就能开工。

但是现在苏泽提出要五十民夫,彻底清理建溪下游的泥沙,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陈伯飞想了想说道:“事情太大,我们兄弟做不得主。苏相公,我要回去请示宗族,再给你答复?”

苏泽挥挥手说道:“你们背山陈氏不出人,那这河就由长宁卫来治了,只是到时候淤沙冲入支流,那我们可就不管了。”

陈伯飞咬紧了牙齿,苏泽这句话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陈伯飞抱拳说道:“苏相公请稍等片刻,我这就回宗族请示族长。”

陈氏兄弟风风火火的离开,林显扬在苏泽身后问道:

“阿泽兄弟,他们会答应吗?”

苏泽微笑着说道:“他们只有答应这一条路。”

陈氏兄弟返回背山村,陈仲飞是粮役,平日里欺压百姓最是嚣张,经常干一些踢斛淋尖的事情,脾气也最是火爆。

坐在陈氏宗祠汇总,陈仲飞大声说道:“族长,大哥,他们长宁卫修河,凭什么让我们背山村出人手!告!这建溪又不是他们长宁卫的,咱么去县衙告他们去!”

陈仲飞脾气火爆,身为公堂衙役的陈叔飞反而是三兄弟中最冷静的。

在公堂上随时都要看大老爷的脸色,板子的轻重也要把握好,所以陈叔飞也更加圆滑。

他皱眉说道:“这苏泽在县里颇有声望,他在县衙中也能使上劲,真的告起来,那也要花上不少的银子打点。”

“不如就听了那苏泽的。”

陈伯飞也赞同的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