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节(1 / 3)

加入书签

苏泽想要给长宁卫的官军讲课,一方面是为了刷“开蒙”技能,再想办法蹭一些“兵法”技能的经验。

另一方面是明代其实已经到了冷兵器时代和火器时代的交界点上,明军其实已经开始使用火器,戚家军中就有专门的讲鸟铳(火绳枪)的章节。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就是之前的朱纨在嘉靖二十七年在双屿岛大破倭寇,在双屿获得了一批鸟铳和能够制作鸟铳的葡萄牙匠人,大明朝廷在开始下令仿制的。

如今才嘉靖三十三年,长宁卫这种偏远卫所自然是没有的,但是随着和倭寇战争的深入,明军也开始陆续使用鸟铳。

到了万历年间戚家军调入辽东,已经改进出使用火炮作战的军阵了,再加上大明军队原本就使用的边统、火箭,其实大明军队使用火器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只不过兵员素质和武器质量的问题,火器的威力并不算大,当然这个时代的火器威力本来也不算大。

不过这对于苏泽都不是问题,他有系统可以改进火器,鸟铳的精度已经可以了,只需要改进装填方式和火药配比,就能研发出下一代的火枪。

而这个时代葡萄牙人已经在东亚出售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了,这个时代的铸炮也没有特别高的技术门槛。

要打造出一支使用火枪和火炮的军队,那就需要士兵拥有更高的素质。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炮兵之所以所向披靡,也是因为法国数学教育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国拥有最高素质的炮兵军官和炮手,才能射的更准射的更快。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要钱啊!

苏泽看向屏风,对着屏风后的林默珺说道:“我还有一法,可以富民强军。”

“先生请说,到底是什么法子?”

苏泽顿了一下说道:“这法子虽然好,但是要通‘海贸’才行。”

吃饱饭

“海贸”二字,让林默珺沉默了。

这年头说海贸,其实就是走私了。

按照咱大明的祖宗之法,除了市舶司进入大明的贡品,其他都是非法走私的。

长宁卫自从老百户死后,是不参与走私的,要不是之前苏泽的赏罚论,林默珺当场就拒绝了。

苏泽说道:“只要能在长宁卫边上靠岸,将货物搬到长宁卫就可以了。”

苏泽又继续加码说道:

“这海贸所得,二成送入百户所,一成送入家祠,百户以为如何?”

其实按照走私的分成关系,这个份额算是低的了,不过苏泽只是要借用长宁卫的港口,也不需要长宁卫军户参与,这个分成也算是合理了。

林默珺想了想说道:“不许和真倭做生意。”

“这个自然!”

“不许贩卖粮、盐、铁和军械。”

“通倭的事情我肯定不会做的。”

“既然如此,那就做吧。”

林默珺也知道苏泽是个有本事的人,如今整个东南地区到处都是筛子,月港那边更是肆无忌惮的走私,福建全省都知道这个窝点,也没有人去捣毁,背后干系之深让人头皮发麻。

苏泽如果真要走私,那他也能找到路子,还不如让他在长宁卫控制范围做,这样也能把控风险。

这倒也不是林默珺又当又立,而是长宁卫确实撑不住了。

朝廷拖欠军饷,卫所的屯田产出就这么多,上次械斗罚银如果不是苏泽弄出了精盐,林默珺真的要典当嫁妆来交罚银了。

苏泽所说的“明大义”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吃饱饭”,如果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个人信仰。

苏泽从百户所出来,天色已经黑了,但是他心情愉悦,以苏泽这个经历过贸易浪潮的现代人来看,长宁卫就是守着金饭碗讨饭。

长宁卫的位置偏僻,但是另一方面说就是天然的走私港口。

这里距离延平府和福州府都很近,这都是贸易繁荣的地方,特别是福州府,福州是福建的首府,包括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的三司衙门都在福州府。

另外福建市舶司衙门,福建参军衙门,备倭把总司,也都设在福州府,可以说是达官贵人云集,消费能力极强。

苏泽的计划是在长宁卫设立糖坊,购买走私的交趾黑糖,将它提纯为白糖贩卖。

糖的单价和利润可要比盐高多了,而且能买白糖的也都是官绅豪强,苏泽这买卖也不坑穷人。

靠着上次在制糖工坊里蹭到的“制糖”技能,一个简单的制糖工坊如何建造,苏泽还是了然于心的。

只不过苏泽也不是很确定,《天工开物》上所写的“黄泥水淋法”,到底能不能制造出雪白的白糖。

要知道《天工开物》这本书虽然号称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技术书籍,但是很多内容都是宋应星道听途说写到书里的,并没有经过他的验证。

按照宋应星的办法,只需要在黑砂糖融化后倒入黄泥水,就能自然得到干净的糖浆,苏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