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节(2 / 3)

加入书签

进食的地方。

米饭的清香夹杂着菜叶的蔬香,从后厨的大锅里冒出来,林彩娘的口水更是快要流下来。

九姑婆宠溺的摸了摸小小萝卜头的朝天辫,掀开锅盖,热腾腾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厨房。

如今还是二月,就算是闽南天气也有些寒冷,这一锅粥里没有多少米,飘荡着几片青绿色的菜叶。

九姑婆给三人盛上了粥,小萝卜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本来就容易饿,迫不及待得就着滚烫的粥大口的喝了起来。

苏泽看着粥里漂浮的几粒米和菜叶子,这古代百姓的日子也太苦了。

前几天刚刚喝这个寒菜粥的时候,苏泽还觉得颇有些乡间野趣。

可是顿顿都喝这个粥,苏泽看到了菜叶子就想吐,每天不到午时肚子就饿得咕咕叫。

但是家庙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饭是早上早课后,一顿是太阳落山前,苏泽每天都要饿着肚子打扫家庙,就算是这寒菜粥再难以下咽,他也要忍着喝下去。

看着小小萝卜头狼吞虎咽的样子,苏泽就知道林彩娘在被九姑婆收为弟子前,怕是还喝不上这口寒菜粥,也难怪这卫所的人都面黄肌瘦的。

苏泽端起碗,和寒菜一起煮出来的粥格外的粘稠,就像是勾了芡一样,喝起来口感和鼻涕差不多。

苏泽曾经在大学里读过古代的食谱,知道这寒菜就是冬寒菜,也叫冬苋菜,是一种古老的蔬菜。

诗经中“七月烹葵及菽”,其中的葵就是指的这种菜。

因为冬寒菜耐寒,在冬季也能生长,所以在十字花科的白菜占据餐桌之前,一直都是民间广泛种植的过冬蔬菜。

而寒菜在切开之后会渗出粘液,和粥一起煮了之后非常的粘稠,在缺乏食用油的古代,这种粥非常容易下咽,而且吃下去有饱腹的感觉,一直以来也深受穷人的喜爱。

九姑婆家庙后的三亩庙田,其中半亩就是种的这种冬寒菜。

不过这种寒菜有种淡淡的苦味,而且吃起来黏黏糊糊的,在明清之后就被白菜取代,逐步退出了中国人的餐桌。

现在也由不得苏泽挑食了,他迅速将碗中的寒菜粥喝完了,然后对着九姑婆说道:

“阿姑,我想去海边转转,能不能找点海货。”

这几天苏泽都老老实实的躲在家庙中,渐渐的长宁卫中对他的风言风语就少了些。

百户出海归来,如今整个长宁卫都在传颂百户枪刺龙王的事迹,对苏泽的关注少了一些。

再加上九姑婆在卫所里的威信,卫所居民总算不再将苏泽当做倭寇。

所以苏泽准备去海滩逛逛,一面看看“赶海”技能能不能抓到一些虾蟹贝壳改善伙食,一面找机会将藏在悬崖缝隙中的族谱和土豆红薯拿回来。

除了族谱之外,七叔公在穿越前送的土豆红薯,在这个可是神器啊!

在连续吃了好几顿寒菜粥之后,苏泽无比怀念红薯粥和烤土豆!

虽然红薯在这个时期已经传入了东南地区,但是这两种作物在中国大规模种植,那已经到了清中期了。

如今传入中国的红薯品种都是南美洲的原品种,需要相当温热的环境。

而明中期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期,全国的温度都不高,就算是在闽南这种地区,到了冬天也能到零度。

所以原本能在南美洲一年几熟的番薯,到了中国只能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一熟,产量虽然高但是口感也不好,在这个时期种植的百姓并不多。

等到了清中期,经过几代的培育,这才筛选出耐寒的番薯品种,口感也逐渐变得好吃,番薯才在清廷的大力推广下普及全国。

而土豆更是在万历时期才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如今只在东南亚有些种植。

苏泽带过来红薯和土豆,都是经过现代农学培育过的优良品种,不仅仅耐寒耐旱,口感又好产量又大,可要比这个时代的南美原种好太多了!

一想到这里,苏泽就更加坐不住了,等到吃完了寒菜粥,他对九姑婆说道:

“阿姑,我想去海滩上看看,能不能找点海货回来。”

九姑婆看着苏泽,上次老百户出海前,自己侄子没事的时候也会去海滩上赶海,找些海货回来改善伙食。

如今侄子已经随着老百户阵亡了,苏泽的形象和侄子的形象重合了起来。

九姑婆神色一黯,挥挥手说道:

“正好这几日也没人过来算命,你去吧。”

小小萝卜头这些日子虽然吃上了寒菜粥,但是林彩娘也是少年心性,耐不住寂寞,看到苏泽要去海边,就露出希冀的目光看着九姑婆和苏泽。

九姑婆挥挥手说道:“去吧去吧,海浪无情,要听你阿兄的话,莫要太靠近大海。”

赶海

苏泽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看到小小萝卜头一脸希冀的样子,还是点头带上了林彩娘。

彩娘兴高采烈的提着竹编的箩筐,跟在苏泽的身后,向着海滩走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