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节(2 / 3)

加入书签

一日,九姑婆又带回来一个更小的萝卜头,这孩子身材又瘦又小,头发枯黄,一看就是从小营养不良的样子。

看着孩子要比之前那个小萝卜还要矮小,苏泽忍不住问道:

“阿姑,这是你找的弟子?”

苏泽是肉身穿越,他是经济腾飞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境虽然一般但是小时候也是营养充足。

他一米八的个头,在整个卫所也都是鹤立鸡群的。

小小萝卜头看到苏泽,吓得躲到了九姑婆的身后。

九姑婆拉着她说道:“莫怕,莫怕,这是我侄子,也是你阿兄。”

小小萝卜头这才从九姑婆身后站出来,好奇的上下打量苏泽。

九姑婆说道:“彩娘,你以后就住在这里,跟着我学庙里的本事。”

彩娘?这小小萝卜头是个女孩?

苏泽仔细打量,这才发现彩娘还算是清秀,之所以没认出来还是因为她的那个朝天辫和小萝卜头一样,这才让苏泽误以为她是男孩。

看着小小萝卜头的发型,苏泽忍不住问道:

“阿姑,这孩子还没及笄吧?”

九姑婆叹息一声说道:“这孩子已经十五了,她从小没娘,爹又和老百户一起战死,没人给她办及笄礼。”

“彩娘你就随我住在后厢,明日就随我做早课吧。”

小小萝卜头乖巧的点头,苏泽看这个瘦小的女孩,再次感慨这大明的百姓可真的是难啊。

属性点

清晨,九姑婆坐在蒲团上,翻着一本泛黄的古书,对着苏泽和刚刚入门的林彩娘说道:

“我们这座庙虽然不是朝廷钦定的正祀,但是也是上了布政使司僧道册的家庙,也是有传承的。”

“我这个家庙庙祝,也是在县衙挂了号的,也是有三亩免税的庙田的。”

听到有三亩免税的庙田,小小萝卜头林彩娘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苏泽叹息一声,以前听导师讲大明的军户苦,那时候还不以为意,现在穿越到了这个时代,苏泽才知道军户的辛苦。

首先农户和军户的田税并不一致。

大明朝法定的农户田税其实并不算高,洪武大帝朱元璋核定了天下田亩数量,然后规定了一个田亩总数,然后就认为这些钱足够朝廷用了,下令让子孙后代“永不起科”,就是永不加田税。

平均下来,一亩官田收0053石,一亩民田00335石,这对于大明的粮食产量来比,课税比例确实不多。

不过这个田税是对农户所征收的税,军户耕种的屯田不在这个行列。

虽然名义上的田税很低,但实际上大明的农户除了税之外还有各种杂捐和丁役。

粮食收到了,送到县衙需要人力,县衙送到府衙也需要人力,府衙送到京师也需要人力。

衙门看大门抬轿子修水渠都需要人力,农户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服这些丁役,如果摊派到了修河之类的,更是可能几年都回不了家。

除了各种徭役之外,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破产,而地主的田租是相当高的,有时候能够达到田亩产出的六成甚至七成,所以到了明末李自成振臂一呼,大明就轰然倒下。

农户的负担是从明初到明末逐渐加重的,但军户的日子从一开始就很凄惨。

按照洪武大帝的设计,长宁卫这样的军户卫所都会划拨一些屯田,卫所的士兵和家属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耕种屯田,供应给卫所所需。

所以朱元璋很得意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

长宁卫的地方偏僻,而闽南又是多山的地形,所以长宁卫的先民们只能在山上开凿梯田,而屯田的产出都是供应给卫所的,不需要给地方衙门交税。

可是随着长宁卫人口的增长,这些粮食也是越来越不够吃的。

林彩娘父亲战死前,家里也有三亩的屯田,但是耕种的粮食六成都要上交给卫所里。

所以听到家庙有三亩不需要上交田税的免税田,女孩才露出如此惊喜的表情。

九姑婆露出满意的笑容,先调动彩娘的积极性,她就会认真的学习庙祝的手艺,那自己就可以放心的将家庙交给她了。

只不过彩娘年纪还小,现在还撑不起场子,所以还要先让苏泽担上几年。

九姑婆继续说道:

“再说这家庙的来历,当年我们林氏一族的先祖是洪武九年,朝廷行垛集法,从老家泉州抽到长宁卫的,如今到百户为止,已经历经了七代了。”

“二世祖继任百户后,三师太娘娘在二世祖梦中显圣。二世祖上书泉州府千户,从泉州卫求来的三师太神像,从此长宁卫就有了家庙。”

“我们家庙是子孙观,等我过世之后宗族会指定新的庙祝。”

九姑婆看着苏泽,苏泽听得认真,此时他的脑中跳出一行行提示。

【参加早课,宗教知识+1,lv1,1/100】

【属性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