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232节(2 / 3)

加入书签

明惠大了十来岁,算是看着路明惠从一个懵懂的生涩小丫头,一步一步成长为省报的一员干将,也深知她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明惠,你想清楚了吗?”总编放下稿子,又问了一遍。

路明惠笑了:“总编,你是今天第二个问我的人,我想得很清楚,心里也很踏实,最坏我不过又做回小记者,天天跑新闻嘛。跟现在的工作没多大差别。”

怎么会没差别?总编两只手交握:“明惠,我一直很看好你做我的接班人。你好好想想,下班之前可以到我这里来将稿子拿回去。”

路明惠笑了笑:“谢谢总编。”

心动吗?肯定的,总编已经四十多快五十岁了,年轻那会儿经常去偏远的地方采访,吃过不少苦,身体不是很好,过几年应该就会退休了。按部就班的,只要不犯错误,这个位置很可能是她的。

但路明惠并不后悔,人这辈子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现在,她觉得自己做的就是自己应该做的,她问心无愧!

直到下班后,总编也没等来路明惠。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年轻人真是犟啊,但也不得不说,年轻真好,有冲劲有干劲,敢为天下先!他可真是怀念那些激情的岁月!

总编微笑着起身,什么都没说,来到路明惠的办公桌前,轻轻敲了敲桌子:“下班了,快回家吧。你这段时间辛苦了,一直没休息,明天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吧。”

路明惠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心理准备,但也领了总编的好意:“好的,谢谢总编,那我明天就不过来了。”

次日,省报再次刊登了上次那篇让大家心心念念的后续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延续了上一篇的风格,标题一如既往的简洁,就两个字《他们》,下面照样配了两幅图,紧紧相邻。

第一幅图,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蹲在广场边,她面前放置着一张旧床单,床单上放着各色的背心、短裤,还有少量的其他衣物。照相机捕捉到的镜头中,她脸上挂着充满希望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件背心给对面的顾客,嘴巴微张,似乎是在热情的招呼客人。

第二幅图,面带愁苦的少年宛如换了个人,脸上洋溢着热情开朗的笑容,手里捧着一捧瓜子,伸手向路人推销自己的货物。

同样的人两张照片却跟上期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两个没有工作可以顶替,家里还有老弱病小的年轻人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新闻的内容详细地报道了两个人是如何踏上小贩之路的,并因此逐渐改善生活的。文章的最后,两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疑问。

不偷不抢,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卖东西比偷窃抢劫进公安局还丢人现眼吗?

余思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林红旗:“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吗?”

“邮递员刚拿过来,还没整理,我去给你拿。”林红旗笑道。

余思雅点头,翻开了文件,第一页还没看完,林红旗就将报纸拿了上来:“余总,今天的省报送过来了。”

余思雅立即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报纸:“谢谢!”

她打开报纸,在头版下方的位置找到了这篇报道。迅速浏览完,余思雅心里激荡着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她早知道内容,看到后并不意外,可其他人呢?

她需要的是其他人更真实的反馈。

余思雅转手将报纸给了林红旗:“你看看这篇报道,看完后跟我说说你的感受。”

林红旗双手接过报纸,认真地看完,笑着说:“路主编这篇报道写得挺好的啊。”

余思雅眼也不眨地盯着她,不错过她脸上的任何表情:“你不要因为路主编是我的朋友就只捡好的说。我想听听第三方的客观意见,你尽管说,没关系的。”

林红旗放下了报纸:“余总,我跟报纸上的宋敏丽一样是下乡的知青,我自己,我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都曾为了一个工作岗位辗转难眠,费尽心思。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我理解他们,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对。靠劳动,靠勤劳的双手挣钱并不丢人,他们有了生活的希望,我们普通人购买到了更廉价的商品和更舒心的服务,还不用看售货员的嘴脸,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挺好的。”

余思雅点头:“好,谢谢你红旗,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去忙吧,让我自己想想。”

虽然林红旗的反馈很正面,很积极,但并不能由她一个人去推导其他人看到这个事的反应。因为一个人不能代表大众,也因为林红旗是知青,能够对宋敏丽和胡祥的遭遇感同身受,有比较强的共情能力,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

但这点却提醒了余思雅,这份报道有个天然的群体会支持他们,那就是广大的知青同志。这批人因为自身的遭遇和经历,更容易理解宋胡两人的处境和选择。

她还要看看其他人的反应,尽可能地知道这件事究竟是朝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更差的方向走。这样才能及早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将影响降到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