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4节(1 / 2)

加入书签

不可能!

如果没有纸、没有帕子,又怎么会有七月十四的生辰跑出来?

谢知非目光一凝,“拿剪刀来。”

“谢公子?”

唐见溪朝女人递了个眼色,“巧儿,就照谢公子说的做。”

陶巧儿赶紧把剪刀拿来。

谢知非手指了指:“劳您把它拆开,剪小心一点,不要碰着里面的东西。”

“这……”

“拆。”

唐夫人见谢知非脸色凝重,不敢犹豫,赶紧低头拆线。

女子手巧,三下两下就把外面的锦缎给拆了下来。

锦缎里面是一层薄薄的棉花,因为年代久远,棉花已经压得很紧实了。

谢知非大手一寸一寸摸过去。

忽然,他的手顿住,指尖一点一点抠进棉花里,从里面慢慢拽出一方薄薄的锦帕。

唐家夫妇眼睛都直了,一股毛骨悚然的寒意,从两人的脊背窜起来。

明月的襁褓里,怎么还会有这东西?

谢知非没有马上把那方帕子展开,一反手,死死地压在了掌心下面。

动作之猛,陶巧儿被他吓得心头一颤,“谢公子?”

“别说话!”

谢知非大吼一声,双唇有微微的抖动。

他害怕了。

不对。

还不是害怕,是一种从骨髓里涌出来的深深恐惧,以至于他浑身的肌肉都绷紧了。

如临大敌。

一块缝在棉花里的帕子,如果上面不是承载着惊天的秘密,它不需要埋得这么深。

这秘密是什么?

谢知非急促的呼吸起来,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已经不光光是跳得快,还非常的混乱。

噗通!

噗通!

噗通!

横冲直撞,毫无章法。

看吗?

他问自己。

不知道。

他回答自己。

人是有直觉的。

他第一眼见到晏三合,就觉得很奇怪,就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直觉一路伴随着他,直到真相浮出的那一刻。

而对唐明月的直觉更强烈,强烈到他连哄带骗,强烈到一刻都等不及,就疯狂的赶到了木梨山。

就是这么奇妙。

而现在,他也有一种直觉——答案就在这块帕子上。

这时,心里有个声音冒出来:要不,就算了吧,把帕子再缝进去,只当一切都没有发生。

怎么能算了呢?另一个声音反驳道:你不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吗?

哼,真相后面藏着什么,你想想清楚;这帕子你要不看一眼,这辈子都会惦记着。

谢知非的呼吸,再一次急促起来。

是的,会惦记着。

今天惦记,明天惦记,一直惦记,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他深深吸进一口气,终于把帕子拿起来,决绝地递到唐见溪手上。

“唐老爷帮我看看这上面写了什么?”

词牌

唐见溪年岁大了,眼睛不太好使。

“巧儿,去把烛火拿过来。”

陶巧儿拿过烛火,唐见溪凑近了,把帕子展开来。

“上面不是字,是用针绣的。”

“绣的是什么?”

“好像……绣的是一个日期。”

谢知非声音微微发颤,“是不是七月十四。”

“是。”

陶巧儿一声惊呼:“啊,这不是明月的生辰八字吗?”

谢知非:“还绣了什么。”

唐老爷又把帕子凑近点,嘀咕道:“还有一行字,只是这绣工有些差,巧儿,去拿纸笔来。”

拿纸笔,就是要把上面的字一笔一笔地拓下来。

唐见溪拓的很快,不过片刻,一行清秀的字便赫然出现在纸上。

“谢公子,这是一句词,共有八字。”

“是什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什么意思?

谢知非脸色茫然地看向唐见溪。

唐见溪拧着眉,想了好一会,突然一拍大腿,“这首词我知道。”

“老爷,你快说!”陶巧儿比谢知非还要性急。

“词牌名为《扬州慢:淮左名都》”

谢知非脑子空白一瞬,“扬州慢?”

“讲的是词人有一天经过扬州,见扬州一片萧条,心中十分悲凉。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故称淮左;这里又有一座非常有名的亭子,叫竹西亭。

他在亭子里稍作停留,想到扬州城曾经的风流繁华,心中感慨万千,回家就写下了这首词。”

唐见溪趁机还不忘点评几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对竹西,名都对佳处,对得算不得巧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