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4节(1 / 3)

加入书签

多位金州将校连夜赶至军府,请求发兵救火,李延龄不许。

二十四日白天,他下令将前一晚建议救火的军校七人全部斩首,因为他事先就得人密报,这些军校打算借救火之事集结兵马,鼓噪作乱。

二十五日,有人约定以夜中打更声为信号,一起发动,结果一整夜更夫都消失了,无人打更。

第二日,又有五名军校被斩首。

一口气斩了十二人,金州军中为之战栗。

李延龄趁机整顿部伍,任命申口镇将元深为左厢兵马使,尚未正式移镇的李柏暂任右厢兵马使,李延龄之子李进任衙内都知兵马使,三人分统金州兵马,开始做好进攻房州的准备。

元深,早早投靠,可得奖赏。

李柏,虽说在镇内地位不是很稳固,但终究还是有几个班底的,暂时还需要利用他一下。

李进掌控的是从邠宁带来的五百兵,这是父子二人最可信任的核心武装力量。

“李将军有此认知,富贵定可得长久。”李延龄道:“放心。邠帅之委任状已在朝中操办,灵武郡王说话算话,少不了你的好处。”

李柏心中稍安,但他没好意思问这个邠帅到底是怎样的邠帅?是军政一把抓呢,还是仅仅掌握政权。

“快六月底了,时间紧急啊。”李延龄突然感叹了一句,道:“其实,攻房州的命令是折帅下的。灵武郡王有言,我管民,折帅管军,今后军中之事,自有折都指挥使全权负责。”

至于为何不调金州军去小江口,说实话,折宗本看不上。

他宁愿用均州降兵,也不想要这些被养废了的金商兵,靡费粮草,不堪大用!

折宗本在小江口囤积了足够五千人消耗半年的粮草,经过冬春数月时间的操练,慢慢消化了两千均州降兵,从四月份开始,便带着仅能动用的三千兵马,屡次出小江口,至邻近襄州各县劫掠。

襄阳方面曾集结大军杀至,折宗本率部退回小江口。恰逢赵德諲去世,山南兵退走,折宗本又率军杀出,搞得襄州诸县人心惶惶。

现在他有个设想,即自己亲率数千人马在南线袭扰,作势威胁襄阳,吸引山南东道大军集结于此,王遇则领定远军从武关方向出击,攻邓州,看看有没有机会将其吃下。

当然吃不下也没关系,退回武关便是。

南线这边,只要整合了金、均、房三州这二十余万人口,未来养个一万多步军不成问题,届时就可尝试与山南军正面决战了。

两路大军,一出小江口,一出武关,互相配合,自身有山川险固之势,一旦战事不利,还可退回舔舐伤口,有战略方面的主动权。

除非赵匡凝向朱全忠求援,不然早晚被耗死。

小江口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寨子了,而是两座互为犄角的城池。

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折宗本大肆征发三县役徒,修了一座可容兵五千的军城,外加一座可存粮十五万斛的仓城——目前存粮四万余斛。

折宗本带过来的两千折家子弟兵与两千均州降兵打散后重编,战、辅兵各一半,邵树德亲赐号“威胜军”。

威胜军当然不止四千人。

折宗本已经下令,正在关中和商州间转运粮草的五千凤翔军南下均州,编入威胜军。

光靠目前这点兵力,在襄州一带只能小打小闹,还搞不出什么大场面。

九千兵,如果是战时,一年大概要消耗接近十万斛粮食。算上战马和役畜,那就得十多万。均州去年只征得二十多万斛粮豆的地税,也就刚够给九千军士发每月固定的粮赐,可能略有两三万斛的剩余,还有十万斛粮食的缺口。

财货方面,就更不足了。

说白了,均州养不起这么多军队。

折宗本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劫掠!

折家军,与一般的军队不一样,关北可能就杨家、王家与他们有些类似。宗族为骨干,吸收外围人员,这样的军队,凝聚力强,待遇差一些也能忍受,军士们没那么容易哗变。

北宋那会,折家世镇府谷,对抗辽国和西夏。北宋朝廷当然会给一部分钱粮赏赐,但折家军的待遇,和西军之类的根本不好比,穷得很。

不过折家人还是能控制军队,说起来靠的就是宗族凝聚力。军队四处劫掠,也不会变野,还愿意听话,与一般的藩镇军队差别很大。

但这种治军、练兵的方式却不好复制。

首先家族丁口要兴旺,本家和支系加起来几千口人总得有吧?这几千口里的男丁,就是军官和骨干种子。

其次要尚武。从小习武,精通诸般兵器,了解各种战术战法,不怕死,敢打敢拼。

第三,凝聚力要强,大家族的治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需要领头人的智慧和手腕。

做到这三点,一个边疆豪族算是初步成型了。要想继续提高,还要做更多细致的工作,折家二百多年的经营,底子不容小觑。

这支部队,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